您的位置  经济生活  财经

2020终极总结:过去一年,我们居然吃了这么多瓜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回望2020年,总觉得这一年有些魔幻。

从1月的那场蔓延的大火开始,朋友圈里总有源源不绝的“救救考拉”的呼声,美丽的澳大利亚成了“地球伤疤”;

至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冬天已经到了,每个人都能对比各自所在地历年的气温做出自己的判断。

随后,就是众所周知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从迟迟敲定的学名争议到至今未知的病毒源头,人们对病毒从未知时的恐慌、害怕转变到日常的谨慎防护。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焦虑感移植到依然在持续上涨的全球疫情上,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第一次得到深入人心的实践。

2020年的“魔幻”不仅于此,也同样刻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性关系问题上,我们见识了“多人运动”的好精力,为勇敢发声的女主点赞称好,但却无法助力李星星和鲍毓明、弦子和朱军的诉讼结果,两位后者并不能简单地被划分到“明明很普通却莫名自信”的男性群体,我们也无法想象还有多少男童、女童、男性、女性甚至永远没有开口控诉的那一天;

更魔幻的是还有这种操作?

性别平权问题上,我们为舞台上飒爽的姐姐们喝彩、争相哂笑身材管理失败的哥哥们,却依然无法阻止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因为无法受孕而被活生生虐待致死的妇女,转手就被亲人以“几千元”的价位与死人配了阴婚,也依然无法忽视热搜上占据高位的“怀孕六个月腹部没变化的吉娜有多美”;

至于亚文化的出圈,在2020年倒成了“常态”的存在:AO3事件的影响至今让爱豆和粉丝们闻“饭圈思维”色变,不断调整打投、控评的策略;B站的2020年度弹幕“爷青回”,体现出内卷下的打工人们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年度视频《后浪》的宣传则表现了主流媒体进驻小众年轻文化的野心,分界线在慢慢消失。

2020年,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所有人都被卷入了洪流之中,而眼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即使错过了美国大选的喧闹,却转头磕上了争奇斗艳的选秀,即使未来得及关注SpaceX的一次次飞天经历,也总能赶上苹果12的发布会和双11的付尾款现场。

一时众声喧哗,看客目不暇接。任社会热点斗转星移,舆论热搜此起彼伏,吃瓜群众的热情永不停歇,即使是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直播也能磕出“小红”,和“小蓝”的忠贞感情。

原来2020年的各种魔幻表明:吃瓜,才是人生常态。

吃瓜群众不再是吃瓜群众

中国人向来爱吃瓜。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统计,2018年中国的西瓜产量高达7900万吨。加上进口的23.5万吨,平均下来每人当年吃掉了113斤西瓜。

不过,我们始终无法计算,另一种时而使人“喜闻乐见”时而使人“怨声载道”的瓜的数量。

它们生长在不同的社交软件或门户网站里,汲源于一张打码的图片、一则定时的文案、一个坑爹的视频,或者,仅仅是一些我们从未想过会受到关注的普通人的生活片段。

这片无边无际的 瓜田,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 拥趸者

他们自称“吃瓜群众”,并随时随地准备好了冲浪板,那么,在这日复一日的网络修罗场,“吃瓜群众们”缘何吃瓜?吃的都是谁的瓜?

2016年,“吃瓜群众”成为《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表示一种虽然对事情不了解,但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仍持“围观”的态度。随着网友们的协同创作,逐渐发展出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等流行语。

网友创作的吃瓜系列话术

2017年,文学界对“吃瓜”也产生了兴趣,曾写出《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的作家刘震云出版小说《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以荒诞的笔触描绘了四个毫不相关的人之间极为可笑的联系,使诸位读者化身为荒诞情节的隐形吃瓜人。

刘震云表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即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吃瓜群众无处不在的特点,甚至包括他自己。

2018年,为了响应互联网整治的相关规定,原豆瓣小组“八卦来了”更名为“豆瓣鹅组”。

鹅组被视为著名的娱乐圈流言蜚语控场集散地,组员们自称“八卦er”,许多关于娱乐圈的谣言和爆料都出于此处,日常讨论内容包括明星的黑料、热点时事、小道消息等,目前有64万余组员。

如何加入豆瓣鹅组,一度引起热议

与鹅组相当的另一吃瓜社群是虎扑步行街,尽管它们形式上都是封闭社群,但激进的表达和敏感的热点话题,经常能够使它们的话题出圈并成功孕育一片瓜田。

有人评价:虎扑聚集了众多荷尔蒙爆棚的男性,鹅组笼络了一批最爱八卦的女性,虽然有失偏差,但这些能够从内部出圈流传至微博的话题,往往含带偏差解读,并因此引起争议。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互联网的形态发展为网民吃瓜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人被信息裹挟着卷入纷繁复杂的网络事件,吃瓜群众在赛博空间里获得了复兴的生机。

恶劣本性一直是文明的拦路虎

如此看来,吃瓜行为早已不是某一行业的独特景象,也不仅仅是群众的自娱自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多少参与其中。

随着社交化媒体高度赋权网民,任何可能引起注意的话题、任何人都可能站在瓜田的中央。

如果说舆论是社会的皮肤,那所谓的“瓜田”就是一个又一个舆论引爆的中心,着重反映当下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和表达的社会情绪,而微博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话题的集散地,和它提供的相对匿名性、聚合的一批意见领袖、庞大的用户群及社交导流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 “不明真相的群众”经常出现在群体性事件过后的官方解释或见诸媒体的新闻通稿中,地方政府使用这说法, 意指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受到“别有用心”的蛊惑与挑唆。

但在如今的民间话语使用中,网民再以“不明真相的群众”形容自己时,反而多了一份 自嘲戏谑

这种略带戏谑的语调在网络用语中屡见不鲜,譬如2019年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无论是自称为“吃瓜群众”还是模仿黄晓明的霸道“我觉得”, 借助脱离原语境的这种戏谑的对话方式,吃瓜群众们得以使用一套“共用话术”进行挪揄的个性表达。

自此网上兴起了一股“明”言“明”语之风

如今的吃瓜群众,早已不是被牵着鼻子走、对真相一无所知的“愚氓”,从他们灵活地反用身份代称来表达内心戏谑即可见一斑。游走在吃瓜边缘,时不时试探一下真相,瓜田真真假假,群众影影绰绰,安能辨我是雌雄?

谁是一场吃瓜运动的局内人

在“吃瓜群众”的词条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这种局内人自居的主动关注心态,使得网民们能够更高效、更垂直、更多元地寻找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

不同于过去纯粹的围观网民,当代吃瓜群众的参与度也 空前提升

当然不否认即使在一项严肃公共事件的转赞评中,仍然存在许多默默窥屏、静静吃瓜的网民,但在网络传播如此迅速、影响力强大的情况下,关注本身就带来一种推动事件发展的压力。

这种压力不可小觑。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即标志着由“吃瓜”跃迁为“舆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网民们已经相当熟悉该如何通过网络媒介来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与传播,通过网络围观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速事件的进展,尽管这不一定有效,但的确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吃瓜群众在网络世界的一次 “胜利”标志

根据相关研究,在网络围观现象中主要体现了四种网民心理,分别是:

1) 窥私、猎奇心理,通过围观发掘当事人的隐私信息,挖掘完整的事件获得乐趣和参与感。

2) “真善美”的正义感,面对弱势群体或者丑恶事件时会迸发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3) 存在感和认同感,在参与互联网各类议题讨论的同时,获得同道者的支持并形成社群。

4) 宣泄心理,借助热点问题讨论来表达相关的不满,发泄世俗生活中无法排解的压抑情绪。

但既然是吃瓜“群众”,便意味着在任何一场网络围观中,这些心理都可能会同时存在,并依事件的性质在不同阶段主要呈现出某一种强劲的舆论势头。

以#鲍毓明涉嫌性侵养女事件#为例,舆论主流关注案件进展,要求惩治恶人、调查真相;在这种正义感驱使之下,明星、自媒体等意见领袖以及关注此事的网民在为弱者发声、表达意见时便形成了相互认同和支持的力量;

当然,不能忽略其他声音,网络上支持鲍毓明的人也不在少数,对同一事件的解读里总是会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视角论点,譬如其中一种将该事件定性为“未成年人少女为金钱恶整大叔”的戏码,甚至有支持者已经开始申请鲍的后援团。

由此可见,吃瓜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体现,社会总是存在不同的声音,并且总是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之前听不到的声音出现了,之前总是大的声音变小了,之前以为听到是这样,结果却是那样。

但,真正关注这些变化的并不包括所有人。

吃瓜群众在观点汇聚的瓜田里驰骋遨游,却很有 可能避开观点仅取 情绪。在以“后真相”为特点的网络传播领域,情绪往往占了上风,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吃瓜群众”的宣泄得到了满足。

一场吃瓜运动中,真正参与核心讨论、推动事件发展和解决的永远是少数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参与了一场网络快闪活动,拾得一点紧跟潮流却不免浮于表面的参与感。

如何把瓜吃得高级一点

如前所说,人类的本性便包括了 “八卦心理”。既然避免不了,倒不如把一片片瓜田当作人生的修罗场,转为进步的阶梯。

1)结合正向思考

美国随笔作家约瑟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闵行小学排名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