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接力赛引发网友热议 对抗通胀仍是持久战
2010年,物价上涨就像一部肥皂剧,很长,但不知道何时剧终。
昨天,两岸网友票选“2010年度汉字”揭晓。不出意外,“涨”,从七八千常用汉字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的年度汉字。
一个“涨”字,凝固了最多的民生感慨,菜奴、蚁族、房奴、年末时北京还冒出来个蛋形蜗居,这一切,都跟高物价有关。
一个“涨”字,催生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腐不起”等网络热词,一个接一个的热词,传递着一种民生焦虑。
捏着有限钞票的百姓寻觅着有限的应对措施,由此也催生了囤货抗涨的“海囤族”和节省开支的“抠抠族”。以往并不为老百姓关注的“恩格尔系数”、M2等财经专业名词,开始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2010年的物价上涨,突破了天气异常、自然灾害、供应“大小年”等常规的因素,增加了不同于往年的涨价驱动。如同海南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物价上涨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涨,刺痛了大多数人的神经,让民众纠结于发展与生存。涨,拷问社会基本保障及社会福利,追问财富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断出手,“通胀狙击战”全面打响。在一系列措施下,民生产品价格有望逐渐企稳。
“新龟兔赛跑”
“物价涨幅像兔子跑,工资涨幅如乌龟爬。”
——如果说工资上涨是乌龟,物价上涨是兔子,那么现时代的龟兔赛跑里,兔子很勤劳,跑起来就不知道啥时候休息了。在“新龟兔赛跑”过程中,老百姓的感觉是物价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现有工资的增幅,感觉钱不够花。
坚强地活着
方便面涨价了,鸡蛋涨价了,面粉涨价了,汽油涨价了,羽绒服涨价了……除了工资,身边的一切几乎都涨价了,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墓地现在也涨价了!
——虽是段子,但每一句都是你我共同见证的现实——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涨”时代。
从“天堂”到“裸泳”
“棉花价格暴涨潮已退,‘二道贩子’变裸泳者。”
——棉价忽上忽下,暴涨暴跌。棉农无奈,生产缺乏指南,收购企业无所适从,投机者更是打错算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A来自湖南的24岁青年戴海飞在北京市的一个大院里,搭起了一个“蛋形”小屋,作为自己的蜗居。“蛋形”小屋成本约6400元,戴海飞已经在小屋里住了快两个月,没有了房租的负担,不过现在他的“蛋形蜗居”已经被悄然搬走。现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渴望蛋居能“合法”,希望能够在春天住进自己这个长满青草的小屋里。
高企的房价继续“煎熬”着无数的家庭。无论是郑州退休工人耗时四年挖出的“地下居室”,还是北漂小伙精心设计的“蛋形蜗居”(下图),都让世人感到了生活的艰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认为,同情和理解戴海飞的这种做法,不过,“蛋居”只是一种对现状的态度,但也折射出一些城市痼疾。
涨价接力赛
谁也没料到,一颗小小的绿豆掀开了2010年“涨价”的序幕——2009年10月新上市卖4.5元1斤的绿豆,到2010年5月涨到了10元1斤;4月全国均价每斤5.69元的大蒜,到六七月已经涨到了10元多;11月生姜价格涨到7.13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有好事网友晒“一百元能买到什么”,原本“找不开”的百元大钞,如今只是30斤大米,或8斤猪肉,或半只阳澄湖大闸蟹,或不足10升食用油……也有网友反向思维:“一百元少买多少东西”:一年间,100元少买了30个苹果,少买了6公斤大蒜,少买了90枚鸡蛋,少买了3斤尖椒,少买了4.5公斤标准面粉……更有杭州一热心网友联合美国朋友调查两地超市:“杭州不少食品价格高于美国”的结论引发热议。
劲数据
10月全国CPI增幅是4.4%,已经超过了3%的警戒线,11月CPI破5%,达到5.1%。CPI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而超过5%就意味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12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居民物价满意度为11年以来最低。73.9%的受调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
通胀狙击战
西人“圣诞”喜乐之夜,中国货币主管部门未有松懈。央行于25日晚再度开启货币政策工具箱,宣布次日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这是年内中国第二次加息。
让钱回到银行,是央行一系列行动的主题。尽管这个时点有点令人意外,但可以肯定的是,加息对中国经济正逢其时,当前物价水平仍保持一定高位,急速加息足见管理层对管理控制通胀预期、扭转“负利率”的决心。当然对抗通胀仍是一场持久战。
劲数据
在此之前一个月,11月19日晚,央行宣布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短短一个月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频率自1985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以来尚属首次。
内地人赴港打酱油
奢侈品和进口化妆品,农产品与日常消费品不断在涨价,市民中开始出现“海囤”,深圳等地的一些主妇,有空甚至移步香港去“淘”卫生纸、买酱油、洗面奶等生活必需品。上世纪60年代“逃港”为了生存,今天“淘港”为了生计。
深圳人之所以到香港购物,有部分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在港消费以人民币结算划算;部分原因则是由于内地消费品价格飞涨,钱变得不值钱了。
随着“深港一体化”进程的提速,所谓“打酱油”不过是非主流的观察和深港融合大趋势之下的一个“快闪镜头”而已,但物价飞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已日渐明显。在省钱这件事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罗凰凤)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