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财经

600万省外浙商汇款回家 "资金春运"大戏入高潮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距离兔年春节尚有几天,浙江青田县新大街上的中国银行热闹非凡,该县25万余海外侨商将他们在外辛苦打拼一年赚来的外汇寄回家乡,一场“资金春运”大戏渐入高潮。

  据青田侨办介绍,青田县48万人口中,有25万人常年在海外经商,其中尤以欧洲居多。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青田县各银行门口就开始人头攒动,不少留守家乡的老年人拎着密码箱,要把儿女从西班牙等国汇过来的欧元取出或者结汇,帮助儿女在国内投资、购房,或用于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临近春节,银行业务量出现井喷,由于资金量过于巨大,常见柜台上、地面上,500元一张的欧元被叠成一捆又一捆。因排队者众多,银行不得不提前一小时开门,又往往推迟2小时都无法打烊。

  青田隶属于浙江丽水市,据统计,丽水其他8个县市区的所有本外币存款加起来,尚不及青田一个县的五分之一。坐拥雄厚的民间资金,使得国内众多银行削尖脑袋争相进入,在素有 “侨乡华尔街”之称的青田县城新大街,短短300米不到,就有中国、浦发、建设、工商、台州泰隆5家银行在此设点,去年一年,又有中信、温州、浙商、建信、义乌稠州商业银行、农村村镇银行等一拥而入。根据金融业相关规定,欲在青田县级市开设支行,必须先在青田所属丽水地级市开设分行,这意味着,上述已成功在青田开设支行的银行,都付出了不惜在地级市开设分行的额外成本。而且,由于竞争过于激烈,青田各银行为拉外汇存款,欧元汇率一般都比中国银行牌价平均高出1到2个百分点。

  在葡萄牙经商的青田人徐定陆还告诉记者一个奇特现象——青田可以说是中国唯一一个跟着欧洲经济形势走的县城,“你看,去年和前年,青田的房价都没怎么大涨,原因就在于欧洲经济形势不好,极大程度抑制了青田人在家乡投资置业的积极性。而在前几年欧洲经济繁荣时,青田人赚得盆满钵满,房价堪比省城杭州,县城铂金地段的房价甚至高过每平方米3万元,一般地段均价也都在1.5万元左右。”

  在温州,这种现象更突出。“走出去发展”是温州的最大特色,现在温州有175万人在国内各地经商办企业,有63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创业发展。温州人在海外建立了230多个侨团组织,创办15个中国商品城、5个工业园,形成了遍布海内外的营销网络。

  每到春节前,遍布世界各地的230多万温州人把一年辛劳所得汇回老家,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春运资金流——2007年春节节前的最后15天,海外温州人通过银行汇至温州的外汇超过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7亿多元;而根据温州市人民银行每月发布的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统计,2008—2010年连续三年的春节期间,该市外汇存款余额均会出现5亿—10亿美元的增长,人民币存款余额的增长更达500亿—1000亿元之巨。温州日报金融条线记者尤成勇说,该市“资金春运”的高峰一般出现在节前半个月。这半个月内的任何时候,到各银行网点办理汇兑都必须做好打 “持久战”的准备——排队超过半天是常事。

  放眼整个浙江,“资金春运”的规模将更为庞大。有多少浙商在省外发展?这个数字大约是600万。他们创造了多少商品和附加值总和?去年答案是接近27000亿元,等于浙江省去年一年的GDP总值。浙江省金融办负责人说,藤蔓再长,终究瓜落故土,如何用好、用足这一天量资本,是浙江当下亟待解答的课题。

  记者手记

  再造资本蓄水池

  浙商“不差钱”。然而当下温州却正为投资不足所困——当地分析人士说,以春节期间为代表的资本回流,只不过把温州作为一个过境码头,稍作停留即走。炒房、炒煤、炒棉、炒股、投资油井、介入风险和创业投资基金……温州资本对本土投资的“不忠”,令当地政府倍感尴尬。

  不仅是尴尬,温州正在体味资本外流的苦涩。当下,温州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基础建设、产业升级、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生态保护……无不需要资金。可问题是,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对外投资时,往往以在温州的企业为壳进行融资,导致对本地资金的强大抽离。同时,由于要素资源聚集的不足,又让温州金融机构缺乏与其名声匹配的创造力。缺乏持续的活水,蓄水池难起涟漪。

  温州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为温州城市再造资本蓄水功能,除了大环境营造,还需从金融角度善治:

  首先,培育一批地方一级法人金融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吸引更多金融企业、投资财团、民间资本、服务机构、中介组织,促进温州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格局、集聚金融资源、发挥杠杆作用。

  其次,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不仅要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林权抵押、农房抵押、海域权抵押、商标专利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更要着眼于“大金融产品”的创新。

  第三,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政府试图通过国有企业重组打造硬环境的同时,更要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建立“汰旧促新”为导向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记者 吴长亮 李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