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直播评:诊费低是医生消极出诊因素之一 你愿为“温柔”付费吗马伊
●对医生劳动的尊重,不仅体现在患者的感谢中,更体现在诊费中。不能说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全部由诊费决定,但诊费偏低显然是导致医生消极出诊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些天去台湾旅行,飞机落地当晚,4岁的儿子忽然腹痛低烧。出门在外,最怕生病,我们赶紧冲到了最近的台大医院。谁知这段意外就医体验,倒成了旅行中最难忘的经历。
儿科急诊室里,站着一男一女两位医生。女医师看我们坐下,她才坐下,问询声音甜美似台湾影视明星林志玲。从用药史、过敏史、在幼儿园是否发生过类似病例,到大便颜色、形状、次数、是否伴有粘液,再到入台前后饮食、腹痛过程、之后行程……“林志玲”事无巨细地问了一刻钟。其间,我问啥,她都眉眼带笑地回答,就算有些问题反复咨询,她也没有丝毫不耐烦,反而会进一步解释清楚。看病看得如沐春风,我都有点发蒙。
“林志玲”问完,男医生又温柔地将儿子请上一侧的小床仰卧,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按压儿子腹部,询问他是否很痛、怎么痛,随后又让他下床做一些动作。尽管腹痛,可儿子难得地配合。
抬表一看,20多分钟过去了,等医生准备开药时,我才如梦方醒:“不需要化验吗?”
“林志玲”再次温柔解释:“化验结果需要两三天,您那时应该到花莲了,看不到呢。而且,根据您对这位小弟弟大便的描述,他应该不是细菌感染,可以不化验。我们给他开治腹胀气的药剂,再吃些益生菌,抗生素就真的没必要吃。如果跑肚厉害到一天四次,您再给他吃止泻药;发烧超过38.5℃再吃退烧药。现在假期,只有急诊,但我们可以帮您预约医生,不知您是否需要?”
等候缴费时,我还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看病?不由想起了上个月带儿子去京城某知名骨科医院看夜间急诊的经历。握着儿子肿得像根小胡萝卜的手指,我心急如焚,却只换来冷冰冰的三个字:“拍片子。”拿到片子继续问诊,医生面无表情地打字,然后将诊断书往我面前一推,又是三个字:“自己看。”见医生惜字如金,我又追问是否严重、何时能痊愈、需要注意什么。谁知医生上下扫了我一眼,又甩出仨字:“看情况。”
一边是“林志玲”的温柔让我满心欢喜,一边是“三字医生”的冷淡让我无所适从。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者,差距为啥这么大呢?或许答案就藏在缴费单里。这次在台湾看病花费折合人民币400多元,4种药才100多元,医生诊疗费却有300多元。“春风拂面”是有代价的,这代价就是对医生劳动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患者的感谢中,更体现在诊费中。
不能说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全部由诊费决定,但诊费偏低显然是导致医生消极出诊的关键因素之一。想想看,寒窗苦读少则5年多则10年、还要临床积累经验才能出诊的医生,看一位病人的诊疗费,还不如理发师剪一次头发、美甲师涂一次指甲,又凭什么让学子甘于学医、医生乐于出诊?
诊费偏低更是过度医疗的病根之一。如果凭借诊费无法获得体面收入,不少医生就会在化验、药品和医疗耗材上动脑筋。结果就是检查多、开药贵,大病小病都要化验,患者身心遭了罪,医保掏了冤枉钱。
也有人说,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诊金定得再高,医生也没时间给你耐心诊断,看病反而更贵了。其实,提高诊费,并不意味着看病就会变贵,而是对看病费用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疑难杂症去诊疗费高的大医院,普通小病就去诊疗费低的社区医院或诊所。用价格杠杆引导病人分流,既能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也能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如果你愿意为医生的“温柔”付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林志玲式的医生会越来越多。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