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浙江经济的创新“密码
就跟从“浙江赶超”到“浙江引领”的跨越之一样,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起步,到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并晋身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浙江经济的创新之一直是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解读一个地区的创新“密码”,同样可以从这个地区的人文中找出答案。一无特区、新区之类的政策拉动,二少有国家重大投资的浙江,之所以能创造出30年人均P年均增幅全国第一的发展奇迹,靠的就是自发性和内生型增长。浙江创新之的最大特色同样在于:内生式创新驱动。
习总在谈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多次强调,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这或许也正是浙江发展模式能脱颖而出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在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杭州高新区(滨江),有两条国内信息产业界响当当的街——位于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内的物联网街和阿里巴巴、网易之间的网商街。走进物联网街上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一个个名叫“阡陌”的橙色机器人在仓库旋转、搬运,装卸上千公斤的重物不在话下,而且还能智能识别避开障碍物、自动充电补给。
从生产编码卡起步的海康威视,在坐上全球安防行业“第一把交椅”后并未止步,又陆续推出了智能仓储机器人、无人机、停车场自助终端等数十款高科技产品和应用技术。“信息、科技领域瞬息万变,要实现持续增长,必须具备产品持续更新的能力。”公司副总裁郑一波说,这家企业把每年销售额的7%~8%用于研发投入,去年的研发投入是17亿元。
十多年来,滨江以不到浙江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培育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乏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新华三集团等国际知名“巨头”。目前滨江的动漫制作、电子商务、数字视频、宽带接入设备等产业稳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设计、软件等产业居国内领先水平,2016年全区实现信息经济增加值733.7亿元,占全区P比重达到81.4%,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硅谷”。
在钱塘江北岸的玉皇山脚下,有一座江南园林若隐若现,富有古典韵味的中式建筑鳞次栉比,小桥流水,一步一景。这里就是近年声名鹊起的山南基金小镇,在这里办公的都是创投、券商、期货、资管等各类基金管理公司。到今年4月,机构总数1400多家,管理资产规模达7800亿元,投向实体经济超过3000亿元。
山南基金小镇只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从2015年上半年起步,首批特色小镇当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引进2116个创业团队入驻,诞生了23468位“创客”。目前浙江已启动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列入创建名单的达到了78家,另有52家被列入培育名单。
按照浙江省委、省规划,这些特色小镇的产业目标是聚焦于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万亿元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
无论是“天堂硅谷”,还是特色小镇,这些仍然带有集群化块状经济特点的新型平台,相对浙江传统块状经济而言已是今非昔比。
在初,传统块状经济几乎就是浙江经济的代名词。如今,浙江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到2016年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对浙江P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四成。2017年一季度,这个省的高端装备产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节能环保、时尚、健康制造业五大新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新产品对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48.1%。“创新驱动效应非常明显。”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说。
毋庸讳言,在前20多年,高等院校和科技资源的相对不足,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短板”。浙江块状经济的出现和兴起,主要靠的是“洗脚上岸”的农民的吃苦耐劳。
农民创业有着典型的自发性和跟风性特点。当一户农民做成一项产业或产品后,立刻会有人和模仿,一些上下游的关联产业或互补性产业也应运而生,逐步做大后就形成了一个个产业群体。不需要拥有核心技术,只要销得多、销得远,就会有利润——在商品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年代,这种模仿、复制式的块状经济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浙江人文基因一结合,立即形成了燎原之势。
进入新世纪,这种简单模仿式增长的弊端乍现:土地、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增长难以为继。“浙江既有要素紧缺这类‘成长中的烦恼’,更有粗放经营这类‘发展中的误区’。”2003年7月,浙江省委出台的“八八战略”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省委主要负责人强调,要不懈抓创新,着眼长远抓转型,要以人才为本,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003年12月,浙江省在全国第一个召开了全省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接着,这个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人才建设的创新之举。包括引进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创新载体。大力改善人才创业创新,并在一些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设“首席工人”、“首席技工”。首次把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也纳入人才工作范畴。
此后,通过加强育才引才聚才机制建设,内生培育经济动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这个省转型升级的主线月挂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是实施这一的“试验田”。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滨江不依靠土地财政增加收入、不依赖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而是按照内生培育、自主创新的思,大力引进人才,不断优化创业创新,通过区域整体“腾笼换鸟”,实现整体“凤凰涅槃”。目前滨江80%多的P、70%多的财政收入是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其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两项排名均高居第二位,技术创新核心指标达到了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
位于浙中的新昌县“八山半水分半田”,资源禀赋极其有限。为了推进从模仿制造向内生驱动转型,县里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和高端创新团队。当地企业在海外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研发中心32个,营造出“全国技术新昌用”氛围。如今,这个只有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山区小县,培育出了9家上市公司。“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县委邵全卯说。
资源不足的浙江,把集聚资源的工作做到了极致。2016年,浙江省累计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168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62人,其中创业人才和外专人才居全国第一。目前,这个省的R&D人员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位。
在人才支撑下,浙江经济的内生驱动之越走越宽。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突破3万件,是2011年的2.5倍,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8%。
当传统块状经济快速向“三新”经济转型,跟前者有着很高重合度的浙江县域经济也了提升之,从原先主要依赖土地和资源消耗的模仿复制式增长,向主要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实现内生驱动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经济转型。
2016年10月,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在宁波全面启动。接下来这三年,宁波市将把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墨烯等八大细分行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千亿元级细分行业。同时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智能制造、制造业+互联网等八大重点工程,带动提升全市产业发展新能级。今年一季度,宁波市5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近17%,“智造之火”强劲喷发。
为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战略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浙江省适时制定了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通过发挥其在人才等高端要素方面的集聚能力,引领全省县域经济转型提升。“‘十二五’以来,杭州的信息经济、高端服务业等都市型经济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宁波的转型成效将在‘十三五’期间。温州、金华—义乌两大都市区也会很快跟上来。”浙江省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沈建明对此充满信心。
内生驱动的核心是人才,但体制机制同样重要。如果说,县域经济发展体现的是简政放权的力度,都市区经济发展考量的则是创新监管、高效服务的眼界和水平。
这些年来,浙江省按照“八八战略”提出的“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要求,用一种的积极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举措,以“四张清单一张网”等为导向,不断加大“放管服”力度。去年开始,浙江明确把“最多跑一次”作为以自身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突破口”,通过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多次到杭州滨江等地考察调研的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胜光,发现了一个他认为“只有杭州和中关村有”的现象。“在这里,技术和项目的选择、变异,频繁地在发生。个人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投资圈。”他认为,珠三角一些地方比较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觉,江苏一些地方注重推动,而浙江一些地方能比较好地发挥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今年6月中旬召开的浙江省委十四届一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突出强省、创新强省、强省、人才强省的工作导向,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省委车俊明确提出,要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创新真正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 标签:江西比浙江经济怎么样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