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个股破发仅是股市的一种日常
11月6日的科创板交易有两种对话和表情:第一种,科创板公司首现破发!啊?第二种,科创板公司首现破发。哦,知道了。
是的,“新股不败”首次在科创板被打破:11月6日,昊海生科股价低开1.48%,报88.53元/股,跌破发行价89.23元/股,成为科创板首只破发个股,收盘最终报89.85元/股;久日新材上市交易第二日股价低开,盘中跌破发行价66.68元/股,收盘报66.35元/股。
在被“破发”吸引来的流量中,笔者想问一句,个股“破发”这个现象重要吗?
答案是很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于,提醒了投资者市场的风险与残酷。在任何一个市场,科创类公司都是市场中相对的高风险群体,这也是科创板设立较高的投资者门槛并持续进行投资者教育的原因。其一,自然是因为科创板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因此,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科创板和注册制市场,投资者更需要对投资标的公开披露信息加以研读和分析,甚至是形成较为前瞻性的预期;其二,科创板市场的交易制度不同于主板市场,其涨跌幅限制等制度设计符合板块特性,也意味着更高的交易风险,需要投资者提升投资能力、做好风险管理;其三,一旦股价出现破发,市场还有一个自我修正的动力,这种修正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会向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释放影响力。简单来说,网下申购机构在询价中可能会更谨慎、更独立、更注重取舍;网上投资者参与打新前的功课可能会做得更充足、中签后的心理价位也可能发生调整,新股挂牌首日的新进资金也可能会修正策略。
可是,当笔者再次自问,“破发”真的这么重要吗?笔者的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个股“破发”并不值得被过度解读。
一方面,市场是残酷的,但市场也是聪明的。个股破发是市场之手的选择,其实就是所有参与者“决策的加权”,是市场态度的常态化镜像。它既取决于科创板公司自身的质量、预期或其他扰动因素,也取决于参与者的构成、决策机制,可以说是市场生态中一种很自然的“气象变化”,难以准确预测,也难以人为干预。另一方面,个股“破发”其实是普遍的,成熟境外市场有20%-30%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我国香港市场2000年-2018年大概27%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其中2018年由于新经济企业(与科创板上市更是有一定可比性,且均较难进行精确估值)上市较多,首日破发率达到了32%。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个股“破发”是股市的一种日常,对其过度关注是不必要的。
正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日前所强调的,“对于科创板要有信心,也要有包容和耐心。科创板改革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创新转型,二是用这块‘试验田’推动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改革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用个别股票短期表现衡量,要从更长时间维度去观察有没有把握好科创定位,能不能培育出优秀科创企业,是不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
笔者认为,科创板个股“破发”,不能否定设定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的制度创新,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的变革。事实上,个股“破发”更多的是市场对于新股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是对于初期投资者过热情绪的修正、是对于个体公司自身判断的变化,对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一次实证。笔者想借此提醒,科创板个股破发,仅是股市的一种日常!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