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驾为什么不“专一”?
在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很多跨界、转型的涨知识玩法纷纷出炉,用车领域迎来了新一轮风口。
P2P作为轻资产平台,率先吸引了创业者的涉足,PP、友友、宝驾、开始角力,为抢先争得用户而战。
转眼间,PP租车依旧以招租方式提供平台,友友已经全面转型为新能源分时租赁,宝驾却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P2P租车、顺风车拼驾、新车试驾、长租、豪车租赁上来了个百花齐放,围观群众纷纷表示,难道也要来个“生态圈”?宝驾到底基于何种战略目标呢?汽车智能对此采访了宝驾汽车创始人、CEO:李如彬先生。
—:创始人的跨界基因
一个创业公司的资金、技术、人脉都是创始人影响力的外延,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对于宝驾来说,两位优势互补的联合创始人是它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其中,李如彬的第一次创业痛并快乐着,网上很多文章将其“三剑客”的学大教育创业经历写的“内斗”十分严重,但对于李如彬而言,它是弥足珍贵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业经历”,也是他的第一次跨界尝试,学大成功上市,他也低调放手:“学大已经成熟,也没有了新鲜感,没必要再来重复去做了”,因此目标超越了解决生存需求的创业层面,开始考虑能带来社会意义的创业方向。
由自己实际租车经验延伸,李如彬开始涉足汽车租赁市场。在他看来,互联网租车能够比传统租车便宜30%左右,汽车共享不仅是新一轮创业风口,更能在缓解交通拥堵、环保、个人信誉层面出力,在生存与社会意义的双重维度创业,在这一动力下,宝驾迅速积累了10万用户群,在44个城市有了运营布局。
二:多样化的市场战略
由于私人车保有量大,轻资产思路下的李如彬以P2P进入汽车租赁,立即感受到了汽车共享市场的巨大潜能和智能化出行的趋势。然而,P2P却被普遍认为没有发展起来,跟滴滴相比,李如彬认为租车服务有四个先天“劣势”:
1、相比于滴滴等叫车服务,用户量依然“少得可怜”,行业内创业者也少,从一开始的一窝蜂变成了现在较为领先的三四家,这是事实。滴滴有着巨额资本支持,P2P的资本跟其不是一个量级。
2、铁定限制是驾照。但中国的驾照持有者也有3亿,因此大有开拓空间。
3、距离普及共享观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理想状态下的共享关联,是10个车主对应一个共享者,但这起码5年后才能实现。中国人刚走上小康,更想拥有汽车,而不是租车。对于限牌的城市居民,他们则更想拥有车。
4、个人信用方面,还需要几年的路要走。目前国家发了个人征信牌照,应该会越来越好。
以上四点,造成了租车市场融资普遍不景气,宝驾一方面通过提升体验来吸引用户,另一方面则用产品——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扩大传播。在李如彬看来,产品本身可以模仿,没有门槛和核心竞争力,但运营效果是多方面的,所以他将运营方式拓展,以在尽可能多的点上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一应俱全的服务,通过搭建多元化促进汽车共享的普及,用多种情境下的服务刺激这种需求,让用户在更多的场景中想到共享。
三:变的是模式,不变的是理念
对于行业内对宝驾“什么都做”的疑问,李如彬表示:从商业角度来说,其实多元化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行业的多元化,比如说联想做电脑,也做手机,做汽车,集团发展大了就会介入新领域跨界,第二个,则是产品多元化,例如可口可乐,也有汽水,这对于企业的挑战要求不高,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即可。从这个层面来说,宝驾是产品的多元化,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力图符合百分之90以上中小型企业要求。
说的在理。
因此在李如彬看来,虽然宝驾未来会把主营产品定在分时租赁,从内部业务来说确实是转型,但方向始终未变,宝驾仍然是走轻资产路线,从租赁公司获得车辆和号牌资源,拓展商家,在智能化、标准化中提升自己的行业属性,表面是租车,但其实是出行。
目前,宝驾正走在智能分时租赁的路上,各种大数据云计算火热研发,力图打造轻资产中的独占鳌头。分时租赁汽车的目标是10万辆,预计在2020年,在全国100所城市,设立分享站点,其中10个重点城市将达到千站规模。
从宝驾的“转型”,也许我们看到的正是真实的创业之路,会观风口,也会自行其道。在时代的脉搏中寻找自己超越生存的社会意义,也许这是创业的真正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浙江都市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