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林集团:造纸业的“循环经济”典范
在今年上,有这样一份提案,“我国秸秆年产9亿多吨,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秸秆出现过剩,致使农村乱丢乱烧,制造雾霾,污染水体。由于有机质没有归还土壤,造成土壤板结、肥力减退。要彻底破解秸秆禁烧困局,必须加大秸秆精肥还田新技术研发和推广。”
这份来自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提案,说出了目前秸秆问题的处理难度。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令“伤神、农民吃亏”的题,正在因山东泉林集团探索的以秸秆为原料制取黄腐酸及其系列肥料技术的秸秆精肥还田创新实践变得大有进展。
5月14日,中国产经新闻党委副、副社长、纪委、《新产经》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力中,党支部蔡影训带领第四党支部和积极等一行人通过走基层活动,来到泉林集团,了该集团“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创性意义。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在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达9亿吨,秸秆如果被填埋,会板结土壤,如果被焚烧,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样的僵局多年来一直无法打破。
1998年,泉林纸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业内首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泉林、生态纸业”的概念,原来的“原料-产品-市场”的非循环模式被打破,“循环经济”模式正式开始实践。
实践从秸秆利用开始。该模式对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实施深度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从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中分离出黄腐酸和纤维素两种生产原料,开发用于生产黄腐酸系列秸秆精制肥料和秸秆浆纸制品或纤维素乙醇等多种衍生产品。
经过持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泉林集团在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引导下,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和源头,构建了以“一草三用”和“生产过程污染物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泉林集团宣传策划部部长郭希燕向记者介绍道,黄腐酸是腐植酸类物质中的精华,应用于农业,既能有效提升作物品质,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饲草等优质绿色农产品,还能发挥明显的增产及减化肥、减农药作用,同时还能够改良土壤,使土壤越来越肥沃。总而言之,“促进作物提质增产、实现土壤修复改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作用。另外,纤维素作为秸秆利用的另一项重要附产品,和黄腐酸相伴,成为泉林集团的重点开发对象。
如今,泉林集团所在地高唐县,已然形成以泉林集团为核心,集原材料收购、纸产品加工、肥料制造等上下游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大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截至目前,集团覆盖了秸秆备料、制浆、造纸、环保、肥料制造直至产业链相关装备设计制造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其打造的循环经济,也已成熟运用多年。“泉林模式”各产业链间横向耦合、纵向衔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不仅实现了秸秆制浆造纸企业的转型升级,还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秸秆的资源化、工厂化和产业化。
微博:微信号:zgzywwx 邮箱:兄弟网站:中国建材网 中国石材网 cement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中国陶瓷网 中国砖瓦网 中国绝热节能材料网 中国水泥备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