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产经

市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出台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主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6-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为了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便于中外记者通过公开、规范渠道了解上海重要的新闻信息,上海市委、市决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市新闻发言人将起到沟通和新闻,并通过新闻沟通和广大的桥梁作用。新闻发布会一般每两周举行一次,介绍市最新决策及相关工作。

  市新闻办5月31日举行市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介绍了上海市最新出台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吴金城、市发展委副主任阮青、市科委副主任干频、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岚、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期,市经信委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从落实国家战略、体现示范引领,优化城市功能、突出上海特点,破解发展瓶颈、加强统筹协同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制订了《上海市人民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共六个部分50项措施。《若干意见》经5月19日市委常委会、4月24日市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已由市正式发布。

  一是发挥自贸区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便利高效的营商和市场。主要考虑通过深化“放管服”,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作用,优化实体经济发展。

  首先要增强企业发展动能。放宽民企准入领域,鼓励非公资本更深层次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制,培育一批国内及国际细分行业“冠军”。加强与全球创新企业新一轮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效益,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产业创新中心等。在沪央企行业覆盖面广,要继续加强央地合作、优化央企服务,在本市布局央企地区总部、金融总部、研发中心和重大产业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国资国企,推动国资国企向实体经济集聚。

  同时,加快转变职能。建立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全面深化商事制度,形成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放宽新兴行业企业登记条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监管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深化市、区收入分配机制,发挥各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性;研究落实鼓励企业技改等支持政策。

  二是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考虑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其中最重要的是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集成电、生物医药、机器人等研发与功能型平台,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创建5-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创新工程,先期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布局一批产业链创新项目,重点在嘉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基于上海现有优势,集中突破一批国家亟需、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加快实现工程化、产业化。

  同时,要增强创新活力。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国企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高端装备首台突破、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专项政策,加快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优化创新。以“四宽两严”完善新经济,围绕大数据、互联网教育、卫星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四新”经济示范区;支持大企业发展“双创”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引导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一批创新型标杆企业。

  一是加强产业统筹,提升集聚和辐射能力。主要考虑在明确实体经济内涵和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产业发展新径,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经济结构。

  明确提出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落实“中国制造2025”,聚焦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以上产业集群。未来5年,战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P比重达到20%以上,战新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左右。同时,要加快提升汽车、船舶、都市等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四新”经济,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等领域加快发展。

  注重以区域统筹为支撑。其中市级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区级层面加强项目准入统筹;郊区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十三五”期间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和储备集成电、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产业项目。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的民口配套产品和技术。

  二是加强资源统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引导金融、土地、信息化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促进优化流动、提高配置效率。

  首先要强化金融支撑。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加强自贸区金融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若干个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加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力度。其次是优化土地供给。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对规划工业用地予以严格管控,区每年工业用地减量化腾挪指标1/3用于制造业;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提高集约利用效率,加快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

  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深入落实“提速降费”,到2018年建成全球“千兆宽带第一城”;推广智慧应用,提升城市管能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增强用户;完善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功能,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促进“互联网+”产业融合模式创新。

  三是加强服务统筹,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主要考虑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切实为企业减负增力、增强企业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

  一手抓优化服务。依托已有服务渠道,集约利用各类政策和服务资源,建设全市企业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制企业精准服务体系;集中受理企业、反映企业呼声,形成一套市区联动、部门协同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工作机制。同时,贯彻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涉企金。使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一手抓降低成本。通过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流程和压缩时限,降低制度易成本。市经信委联合市审改办出台了《上海市企业技术项目行政审批管理方案》,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查方式,推进开工项目和开业项目的审批期限在时间基础上压缩1/3。同时,通过产业用地租让结合、调整社保缴费比例等,降低企业用地、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

  一是开展政策梳理,注重集成效应。通过梳理国家和上海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落地见效。

  比如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实施意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压减”与“新增”对接机制。加大调整落后产能力度,今年全市实施市级调整项目1300项、重点区域调整16个;同时“边拔边种”,依托市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新兴产业导入速度。

  落实智能制造实施意见。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开展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到2020年重点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提升。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通过制度创新破瓶颈、补短板,促进全市经济协同一体、集约高效发展。

  近期出台产业统筹招商等政策。建立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多部门协同的统筹招商机制,搭建全市产业项目及资源的信息集成和供需对接平台,保障关键资源要素供给,协调跨区产业项目迁移拓展等工作;引导区级层面建立产业统筹招商平台,加强土地、项目、产业布局等统筹优化。

  后续研究落实一批政策措施。包括完善科技协调机制,促进创新在产业和园区产业化;在落实“人才30条”基础上,着力破解人才住房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自建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1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