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制造出圆珠笔芯也不会有人买为什么?
确切的说谈中国制造这样的大题目必须要有类似日本产经联这样的机构才能做出真正权威的回答。中国的产经联在哪里?发改委吗?我不知道。
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百分之十几的精华。这里牵扯到一个费效比的问题,可能又要聊到整个中国的科技管理体系了,又跑偏题了。现在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投入非常巨大,某些科技大牛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钱多的花不完怎么办!如何把资金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地方去应该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为要紧的头等大事!
在科技界,圈子、帽子、位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的名利场。我在尽量客观描述。
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我们国家有很大很大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的确有很多实实在在刻苦努力的人在辛苦干活。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进步。
比如精细化工领域,大概二十年前左右的时间,长三角的确开始大量接到一些国外厂家的订单,主要是一些化学中间体。当然,一方面这可以说是国外转移污染,但另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长三角锻炼出一批很优秀的化学工程师,也形成了很好的产业链。虽然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有一些脱颖而出的,比如长三角的药明康德,比如广东的东阳光。代价也很沉重,美丽的太湖在零六零七年左右污染很重。整个长三角最发达的地区,苏锡常宜兴张家港江阴嘉兴湖州等地都是精细化工比较发达的地方,也都是污染很重的地方。至于污染是不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我说不好。有时候,如果是一条生产线把污染彻底解决好,从利润来看,可能那个订单根本就不该接。
化学化工领域之外,比如高铁,比如辽宁号,我作为外行感觉还是进步很大。高铁当然很多人说是抄袭,但是仿制也是一种水平,为什么能仿制的是中国而不是印度或者肯尼亚?听说日本汽车在二战之后也是经历过美国工程师手把手扶持仿制的过程。今天的中国高铁我们平心而论还是很方便,很高效,当然我们希望更加方便更加高效。比如航母,放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其中的技术难度肯定不是我们这些外行所能理解的。
工业实力其实就是科技实力,就是研发实力。这几年,一方面国家鼓励科学家创业,一方面又设置了种种条框,甚至横向课题比以前管理更加严苛,这种自相打架的政策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利益永远是科技的第一驱动力。如果不能彻底解放开发者的手脚,如何能够实现真正大规模的突破?
感觉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很大的积累,尤其是人才,我们其实在很多行业培养出了很多很优秀的工程师和熟练工人。在未来,如果能调整好利益分配格局,中国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不只是圆珠笔芯,很多东西都是可期的。调整利益格局,这其实就是牵扯到了,当今中国很多问题往深里究根问底,都会在深水区看到根源是。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蛟龙不可随意摸索,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字者的铁律。
真正成功的国家其实都是有顶层设计的,傅明老人说“全国一盘棋”,这话一点都不错。以日本为例,他们有一个强有力的看的见得手在全国的经济,那个手就是产经联。这个词第一次听说还是因为很多年前看过网名为愚蠢小猪的文章《刷盘子还是读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那个帖子,内容观点或许并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作者的水准和本心应该不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可比的。
关于刷盘子还是读书,也就是以消费型为主快活当下还是好好读书积累知识放眼未来两条道的选择。中国当然是选择读书,问题是目前中国的现实是一群人在辛苦读书积累,另一群人在拼命快活。
有个最近流行的段子很说明问题。“自打入冬以来,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我开着检验合格的车、烧着高标准的清洁油、贴着环保排放合格绿标,有人却告诉我雾霾是汽车尾气造成的,我就纳闷儿了,难道是我们开车的姿势不对?”
我们千千万万老百姓加着贵的离谱的汽油为国家积累,如果仅仅是积累为中石化总部的天价吊灯的话,那中国怎么发展。
为了回应曹德旺的高税负,前几税总局不小心说了句实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放水养鱼”意识”。这是真把自己当刀俎,把百姓当鱼肉吗?
回到总理之问结束本文,圆珠笔芯的问题当然是技术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制度问题,顶层设计做好了,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好了,笔芯不是问题,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