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产经

模式”引 做好粮食产业经济大文章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9-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模式”引 做好粮食产业经济大文章】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关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粮食产业经济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 国家发展委党组、国家粮食局党组、局长张务锋表示。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启动后,粮食产业经济迎来重要的政策机遇期: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地促进了玉米深加工、饲料等行业的发展。各地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新的经验模式,其中成绩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模式”。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粮食行业积极适应收储制度和去库存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期下,谋求新旧动能转换、寻找经济新增长点的自发选择。

  在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方面,一些省份已经“走在前面”。山东、湖北、安徽、江苏和广东5省粮食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5省合计占全国的50%左右。其中,突破3600亿元。国务院在《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当下就已经有4家粮食企业年销售收入过百亿。

  位于北部,渤海湾西南端,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8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粮食主产区。

  近年来,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加快发展。2016年,全市粮食年加工总量达到1379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74%;培育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6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4家粮食企业中,有3家位于。

  9月12日至13日,国家粮食局在市召开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局向市授予了“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称号,提出“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当一种发展经验被称为“模式”,即意味着可学习、能复制、易推广。那么何为“模式”?在上述经验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庆平将“模式”总结为“引导、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循环融合、惠民安全”。

  引导,打造产业发展优势。多年以来,市委市制定政策、强化措施,规划引领、注重硬件保障、实施项目带动、强化资金支持。

  市场导向,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市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精准化、差异化、功能化市场,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以品牌占领市场,构建销售网络。

  龙头带动,壮大加工能力。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办法,引导土地、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聚,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链条相连、地域特色鲜明”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科技支撑,实现产品高端引领。市通过增加科研投入、深化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攻关等举措,深入推进“科技兴粮”战略,优化科研创新,推动粮企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循环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市提出对粮食原料“吃干榨净”, 注重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初步形成了粮食产业的大循环、全利用、可持续发展;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着力强化上溯下延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全链条产业化体系。

  惠民安全,完善粮食产品追溯体系。市采取基础设施“控源头”、 放心食品“可追溯”、 便民惠民促发展等举措,加快构建粮食产品管控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在经验中,、四川、江苏、安徽、广西、山西等多地代表分享了其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探索出的新经验模式,如: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产后服务带动模式、精深加工主导模式、主食产业化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品牌引领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等,形成了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

  《意见》提出的目标既振奋,又任务艰巨。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张务锋表示,各地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粮食产业发展现状,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基础优势、短板弱项、潜力空间等因素,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因地、因企、因粮施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