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生孩子 最紧要是不会痛
最重要的是向产妇传授生产时候的止痛姿势以及各种止痛方法,包括水中生产和几种不同的麻药等,同时强调孕妇有最终的选择权。
话说英国人是很以本国的免费医疗系统为傲的,作为孕妇,当然会得到更好的照顾。孕妇从怀孕到宝宝一岁将会享受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包括牙医,所以医疗费用从来不是英国的孕妇产妇需要担心的问题。
但是同样由于免费医疗,英国的公共医院在顺产的上,几乎是拥有了绝对的“话事权”。
除非面对特殊的情况,比如双胞胎,一般来说产妇是没有办法选择生产方式的,统一的都是顺产。只有在宝宝情况不好,胎位不对,产妇宫口没有打开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才会转入剖宫产。
一般健康的产妇在整个孕期只有2次B超,所以什么脐带绕颈等根本就不在剖宫考虑范围之内。胎儿的胎位也只能靠助产士摸,要是摸错了只能自认倒霉地转入紧急剖宫产。所以英国爱出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超厉害产妇传说,比如说我老公当年就是臀位,居然是上了产床才发现,婆婆硬是给顺产了。
优越之处也是有的,30多年前的英国,已经普及无痛生产,我婆婆也是受益者。
产前,医院会给准父母们提供产前教育,包括如何护理婴儿,参观医院的产房,但是最重要的是向产妇传授生产时候的止痛姿势以及各种止痛方法,包括水中生产和几种不同的麻药等,同时强调孕妇有最终的选择权。
打上无痛后,分娩完全就是一种放松的舒适的体验。躺在产床上上网,睡睡觉,和助产士聊聊天什么的时间,积蓄精力,等待最终生产。
英国医院产房是单独的产房,一个产妇配两个助产士,可以有两位亲人陪产。产房里有浴缸、沙发、浴室等。漫长的产程中,我完全不介意无聊透顶的老公歪在产房的沙发上玩手机啊,因为我自己也玩。
不得不提的是英国的助产士和医生都非常温柔,对产妇说着鼓励的话,让产妇减少紧张并有如沐春风般的被感。生产第二天还会有护工过来帮助洗澡洗头。但另一方面,医院的食物确是让中国产妇很不习惯——没有热水可以喝!医院只能提供冷水。而且每顿饭都有提供冰激凌哦,贪嘴的我也是忍不住吃了好多。
总之,我经历的生产过程是很愉快的,生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倒是带娃……唉,此处略下不表。
第二天就被请出了医院:“今天一共来了八个新生儿,我们实在是忙不过来了。”
我的“产经”和大部分使用无痛分娩的妈妈们很相似,打了麻醉以后,感觉和之前的宫缩相比简直上了天堂,美美地睡了一觉等待十指全开。
美国的无痛分娩非常普遍,但医生、麻醉师还有床位这些医疗资源的紧缺却似乎是全球性的。产科医生也跟打游击一样,要同时负责几名产妇。我在最后的用力把我家豆子推出来的阶段,居然被要求“暂停”一下,因为医生要赶去抢救一个刚赶到医院大厅就生了娃的新妈妈!
为了提高床位的流动性,美国的准妈妈都被要求开到三四指才能收住入院,这就导致一些开指过快的妈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意外”。
虽然医生很忙,但幸好每个产房都有一个经验十足的助产士陪护,一边帮忙着宫缩,一边给我加油鼓气。可能看到我跟老公是第一次生娃比较紧张,助产士还不忘讲些段子调节气氛:“哎呀我怎么看到宝宝的头发是金的?”吓得老公一个箭步就窜过去看……就这么有说有笑地生完孩子,然后第二天就被请出了医院:“今天一共来了八个新生儿,我们实在是忙不过来了。”
听长简单交代完新生儿护理要点,我们就回家了。都说美国妈妈特别洒脱,生完孩子跟个没事人一样。我也一样刷牙、洗澡、开空调……百无禁忌。
直到豆子半个月的这一天,我们公寓楼里发生一次火警,所有住户都被要求临时遣散——于是我就推着婴儿车到口的超市转了一圈。也就来回不到一小时的步行,结果半夜就突然开始大出血,见到医生才被告知:每个妈妈生完孩子都有6周的产褥期,这是子宫恢复需要的最少的时间(所以美国的产假也是六周起跳)。在这段时间里,虽然不影响妈妈们过正常的生活,但首要的任务还是好好休息,像抱孩子、提重物、长时间的外出等还是应该尽量避免,由家人代劳。
我这才过上了稍微“金贵”一点的日子,但在做妈妈这条上,总是验证着“出来混总归要还的”这个真理:虽然我的生产过程还算顺利,但母乳喂养,真是养娃史上最重要的一章。我的医疗保险附带了免费的母乳咨询服务,然而,在我每一次的哭诉中,她们都温柔而坚定地重复着同一句话:“加油,都会过去的。”
那些根本没觉睡、觉得自己可能活不到第二天的日子,终于还是结束了。回想当初这段新妈妈的日子,真的还是不想再来一遍了(手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