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常铁:长江产经智库知识的家园
十多年前,在《日报》上看到一则教师节的广告,整版以高山云海为背景,只竖排了两行字:
新昌隆的时代,许久没有看这份了,在我心中,日报、南方周末、南风窗、新浪网、经济观察报等少数算得上我当年的“夜大学”,大学毕业后,陪伴我读过漫长的独身时光。
今天,我又有了一所“夜大学”,她的名字叫长江产经智库。我写下这个标题,是认真的。
我不是智库的编制内人员,只算“特约研究员”,也没有收受她一分钱,网上不明就里又不肯求真的一些网友,说我写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报告》团队是收受了智库公司的好处,我觉得从这个方面,也要向社会介绍这个智库。看完此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智库,她的格调,她的追求,注定了她从来、将来都不会对现实利益纷争感兴趣,我在长达5万多字的文章中,也多次说明,个人对学术界利益纷争毫无兴趣,是因为东北问题才推动这一争论。
长江产经智库,又称“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不是“智库公司”一类盈利性机构,也不接受要求明确回报的赞助。长江产经智库,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以组织学者进行讨论、研究,以服务于党和的科学决策为旨,在咨政建言、思想创新、引导、企业服务、对外交流方面发挥现代智库的平台和纽带作用,以“热情、专业、”的风格和形象,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的思想重要源泉,也着重回答好企业和普遍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智库成立以来,受到中央主要领导、有关部委和江苏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智库学者的在学术界和经济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智库有财政拨款,但是主要用来对突出研究进行励,励确实丰厚,但是,我目前未曾有这样的,自然无从获得这份“外财”。现在不在体制内,也无关评职称、拿学位,我写文章一如既往,出于情怀,出于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感,书生意气,码字有瘾,无关其他。
团结数百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思想者,却依然拥有观点的包容,言辞的,求索的纯情,这是极为难得的。
不是圈一群学者就叫智库,有库无智的太多,有智无才也不少。长江产经智库,给思想飞翔的空域,给异见锋芒毕露的窗口,只要坚守知性、、建设性,就有你成长的空间。
这里,更多的是探究学理本身,或者是寻求问题的解决。塑造人,这里求真、求实的氛围让每个学者都不自觉地受到勉励。
不限于体制内学者,不限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家,也有许多企业家、人、作家、学者,他们各自贡献个性化的智慧,补足其他人能力或资源的短板,也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体制内学者和政策专家即使不曾供职于市场经济一线,但是,都非常强调调查研究、社会考察。
在这里,企业家与学院派学者不仅上的网络互动,还下的高效配合,学院派学者更多是提出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为企业家提供学术助力。企业家提供人员和资源的便利,反馈最新的产业动态、现实矛盾,这样的优势组合,能产生更多优秀的。
智库没有门派山头,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绝不会像在一些学术圈子那样——一个“名师”的观点被质疑,便群起。
这里尊重智识的各有所长,会鼓励青年学者的思考,他们会热心鼓励有潜力、有思想的体制外学者或者年轻学者迅速成长。
在产业经济基础理论的创新上,一些资深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当仁不让。刘志彪教授等学者深厚,为产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和方等基础性问题贡献了重要创见,担承了引人的角色。
智库更专注于为国家和长江经济带和江苏地方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提供咨政报告和理论文章。智库重视中央的宣传贯彻,提倡“既要拉车,也要看道儿”,学者们写作了大量十九大报告的解读文章,有干货,有真知,引起传媒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得到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智库重视理论创新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也重视产业经济学关联问题的探讨:比如史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学、、文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言论也会得到关注。
智库对文章的文风不会简单划一地要求,只要能说明问题,有用有效有创见有真知,夹叙夹议也好,饱蘸深情也好,逻辑紧凑也好,跳跃摇曳也罢,能够尊重学者个人创作。这些都是为了让研究更接地气,能为更多普通接受。
有许多企业想来赞助,也有个别学者提出过创收的想法,但是,刘志彪先生领导智库坚守知识生产、真理探索、关切民生的初心。绝大多数学者也认为,有比盈利更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一个真正的知识,才体会得到,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太多太多。赚钱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经济学的主要功用不是教给如何赚钱,主要是研究如何为赚钱提供更好的、机制和体制。
前一阵子,空间热传“油腻中年男”、“油腻中年女”的段子,我看后发现,这些服饰和言行的“油腻”表现,无非是内心的外化——压力、浮躁、焦虑、流俗等,久了改变人的外在。
长江产经智库有许多格调清新的学者,他们关注的不是“学而优则仕”,也不是智慧被高层采纳的荣誉感,而是智慧对社会进步产生作用的成就感。不求惊天伟业、个人,但求普惠,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就好。
这里格调的清新,还体现在对新产业、新思想、新模式的高度重视、及时跟进、提前预判。在长江产经智库,经常看到中央、省领导对智库的赞赏或者鼓励,甚至省委领导直接请智库对当今时代技术变革的趋势和特征进行把握,提交系统性报告。
知识也会媚俗媚权,长江产经智库的学者也是俗骨凡胎,但是,他们不以标新立异和博眼球。他们努力在政策、法规和市场实际之间耐心探寻结合点,坚守性、客观性,这样,自然更有利于在和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有的智库,即便不是学者各自为战,空余一个牌子,也缺少丰富多彩、高效密集的沟通。而一些线下的所谓“研讨会”非常形式主义,,成本高昂。如果组织不好,甚至沦为商业味儿太浓的秀场。
智库充分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号等新兴方式,每周末举行网上研讨会,就共同选定的紧要问题、学术难点或关切的话题发言,次日由专人择要发表。研讨广开言,没有应付交差,没有互相,多数学者都能主动自查,是不是空话太多,有没有重复别人的话,提出的理论是不是更具可操作性,和企业看了是否便于落地,至少能产生新的。
研讨的氛围浓厚,选择该领域有长期研究、学养深厚,善于网络社区表达的学者担纲主持人,既有指定,也有公推。
网上研讨久了,大家碰撞出一些共性的重点话题时,会组织线下研讨会。智库内的企业家会积极赞助,不求回报。研讨会日程紧凑,发言只说干货。本着中央“八项”的要求,高效务实。因为多是价值观相近的同仁,即使不相识,也非常和气、亲切,没有炫耀和乖张,没有势利,不是应酬。
不是拉一群人就能办好微信群,办好微信群的秘笈很多,这里不谈。以我多个实名微信群群主的经历看,这是少有的成功微信群。
在这里可以读到有温度、易理解的思辨,收获不同的视角、观点,涉猎不同的学科,捕捉难得的线索,及时的信息,得到温暖的帮助。即使仅仅做个“潜水者”,只要浮出水面,依然会看到姹紫嫣红,千枝竞秀。
群多是语言表达的高手,不会啰嗦,不会用语音替代发言,简洁生动,富有生机。
这里的全部实名,不允许不良信息出现。没有广告,少了炫耀,没有,少了,没有低俗,少了吐槽,处处闪耀着知性的。
人以群分,“圈子对了,事儿就成了”,刘志彪教授的感染固然重要,他领导知识的丰富经验,高级干部的工作经验,以及治学为文的风范,也为智库迅速健康成长提供了沃土。
拥有110多年历史的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薪火相传,相信这样的情怀、目标、格调和氛围,一定会更好地吸引产业经济发展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各类学人、才子,组成智慧的“统一战线”,在江苏省委和南京大学的全力支持下,让长江产经智库的品牌更为响亮,为国家的科学发展,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作出更能彪炳史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