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破解建设“短板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7月6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又添“新”——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下,由中科曙光牵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下简称“联盟”)正式启动。该联盟将依托中科院的产学研优势资源,结合中科曙光等联盟的实践经验,在关键径实现行业协同,破解现存产业联盟问题,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更高标准的“智慧”保障。中国科学院院秘书长邓麦村等人出席活动。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由起步向快速发展转变的前期阶段,需要全面的综合结构设计、技术集成和立体化服务,需要从城市治理到城市规划、从民生服务和产经发展等度的技术合作,实现整个城市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针对这些关键需求,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将充分发挥中科院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协同的优势,开展科研院所、先进技术企业的研发、先进技术与城市需求对接、协同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为城市提供统一的科学规划指导、科学权威标准支撑,减少城市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破解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体系创新、缺少市场整合以及各地目盲建设各自为战等“短板”。
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首批联盟发起包括中科院微电子所、计算所等26家院所单位,中科曙光等80多家中科院属企业。邓麦村表示,上述中科院企单位将以“联合院内外、横跨产学研”为组建思,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智慧城市产业推进、应用推广、服务提升的创新体系。
从智慧城市兴起至今,我国已经拥有针对区域、城市不同层面的多个产业联盟。但是很多联盟往往在定位、特性和组织上存在一定问题:在定位上,联盟大多为项目或机会而组建,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度有限;在特性上,缺乏真正的实体资源依托,大多数就单点城市或行业谈事,甚至联盟内部彼此竞争,缺乏互补性;在组织上,耦合度差,无直接支持单位,“产学研”落地难,项目操作并不灵活。
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首先,依托中科院领先的技术和,联盟能够全面支撑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需求;其次,该联盟拥有紧耦合型的组织特点,联盟均为科学院体系内单位,各可以有组织地进行紧耦合合作,完整高效地布局产学研一体化,切实解决传统联盟“产学研”落地难的问题。此外,中科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有确切的实体依托:将借助中科院在全国分布广泛、产业布局完整、地方影响力强的院所资源及中科曙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多个城市云中心,可全面有效地开展院地对接。并且,院所企业内部可迅速形成“产学研”协同,为与地方展开深入合作大开便利之门。
作为中科院两链嫁接的代表,同时也是该联盟的筹办单位,中科曙光已经向全国上百座城市输送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自2009年开始,曙光已经在成都、无锡、南京、包头、、宜昌、乌鲁木齐、鹤壁、济宁、等40多个城市落地了云计算中心,建立了“可靠、技术过硬、服务到位、安全可信”的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队形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全方位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需求。
曙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相应技术储备和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对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方位支持,同时通过广泛参与智慧城市项目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来补充院所机构科研经费、反哺创新链。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表示,一方面,联盟可以将科研通过中科曙光这样的企业在城市落地并形成产业,实现院地对接;另一方面,联盟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力量,通过产研互动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未来,随着联盟工作的深入,联盟还将逐步吸纳科学院体系其他单位入盟,围绕促进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完善相关技术体系与标准、形成综合方案和最佳实践、促进院地对接与合作创新、打造两链嫁接发展模式五大任务,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为中科院技术转移、科研产业化、院地对接提供常态化和机制化协作平台,创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助力我国城市更快、更好地向更高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