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1年考:就地城镇化条件基本成熟
始于2013年底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近一年。记者11月18日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处获悉,目前,我国已有40个城市启动了上述试点工作,致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等,保障体系逐渐建立。
更重要的是,根据部委的调研,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随着人口流动迁移的变化发展,我国潜在转移人口的现实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人口迁移流动的势能逐步释放、势差逐步减小,就地城镇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初现
记者从国家卫计委获悉,截至目前,已有包括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启动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
王谦认为,在40个试点城市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呈现较为乐观的雏形。下一步,地方将参照户籍人口标准将常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探索建立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均等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要求对于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应该跟本地的户籍人口的标准是一致的。据我们现在的了解,总的来看还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提供的标准比较好。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这是我们工作要加强的地方。因为流动人口在当地是为经济发展做了贡献的,我们希望能按照这个标准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王谦对记者透露。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身为40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武汉,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试水过程中,正在稳步推进其城乡统筹的步伐。就武汉市而言,这几年一直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两个三年计划来进行推进。武汉市卫计委副主任刘庆香告诉记者,第一个三年计划,是想通过三年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建成100家符合国家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再来看解决城乡统筹服务能力的问题,这个能力也是试点过程中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刘庆香说,必须要承认农村医疗水平要比城市差。她表示,武汉市下一步的目标,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力度。
据了解,2015年,武汉市将启动所有全科医生的收购制,即只要是有意愿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临床全科医生,政府有关部门都返还相关学费,然后签定合同。
武汉市各级政府还将出台对应政策,大力引进有主任医师资质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给予特设岗位、特别待遇。武汉市目前还有一个很大的措施,就是推进医联体的建设。武汉市医联体建设主要是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三级形成相应的纵向医疗联合体。
就地城镇化条件已成熟
透过上述40个城市试点城市的人口发展现状,国家卫计委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就地城镇化条件已基本具备。
另据最新全国205个村庄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165户农户中,60%的家庭有成员外出打工,这些家庭平均人口4.6人,外出2人,留在农村2.6人,留在农村的2.6人中,1.6人为6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16~34岁的劳动力仅3500万,农业劳动年龄人口年龄中位数42岁,预计2020年达50岁。
数据表明,剩余劳动力年龄明显偏大,人口转移难度加大,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数量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即岁数越大,流出的比例越低。对此,就地城镇化既能通过非农就业带来收入增加,又能减少外出迁移的机会成本。
至于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措施,或将在整体布局上日趋丰富化。具体来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县城为主,试图打造城市群的卫星城市,第二个层次,则以中心镇为主体,加快推进城镇化,第三个层次,在一般乡镇,推进集镇化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集镇,第四个层次,以人口较为集中的村落为主体,打造一批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或者大屋场。
但是,就地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就业、社会改革等多个领域,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来达成上述就地城镇化的整体布局?
相关人士建言,首先应从产业方面入手,并促进就业稳定。从乡镇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上至下发展产业,靠大城市、城市群辐射,拉长产业链,同时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
其次,还可以持续发展乡镇企业成熟技术、成熟产品,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第三产业展开发展。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