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牌公办养老院“变形记”
作为在京经营近30年的老牌公办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多年来以低廉的价格接收了大量京籍老人,目前总床位已突破1100张。不过,在北京全面推动养老产业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一福和众多公办养老院,也终将要面临社会资本大举进军的洗礼,找到自己的转型之路。昨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一福已决定走出政府的“保护圈”向市场迈进,目前,该机构正在尝试增加养老咨询服务项目,利用自身经验为业外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提供有偿咨询、培训、组织搭建等服务,接下来,该机构还可能成立养老咨询公司。
探路市场化发展
像一福这样长期以来价格低廉、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养老院,被称为公办公营养老机构。据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副处长李树丛透露,目前本市公办养老机构共有210余家,其中有60多家已经备案为民营,理论上剩余的150余家应该仍然是公营的养老机构。近日,市民政局曾明确表示,一福等现有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办公营养老机构,今后也将正式向民资开放,并逐渐增加它们的市场化程度。
一位资深养老产业研究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实际上,常年走传统经营道路、并不营利的公办养老机构,短时间内引入民资并不容易,在此之前,这些机构不能“守株待兔”,想要尽快向市场化模式转型的话,就需要首先从内部突破。“作为北京公办养老机构的代表,一福的转型极具典型意义。”
日前,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河北涞水利华地产此前曾主动找到了一福,希望一福为该企业在环京区域投资的巨型养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也为一福开辟了一条转型路径。据一福民非组织理事长曹苏娟介绍,最初,一福并没有明确规划与企业该如何合作,在利华地产“找上门来”之后,一福对项目进行了初步评估,并了解了对方的计划、目标等,最终认可了合作模式。“一福希望今后能向市场上输出自己的养老服务经验、品牌,而本次的合作正是一福斟酌后的探索。”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得的双方合作协议,一福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有偿提供养老咨询服务的公司,帮助利华进行养老事业部的团队搭建等,并对养老项目的管理模式等提出建议。有知情人士透露,一福此前还为正在筹建的北京南城养老院提供过类似的服务,真正为民资营利养老项目提供服务还是首次,如果未来这种经营模式成熟后,一福不排除会成立养老服务咨询公司等,真正迈入市场。
“老古董”的经营之路
别看现在的一福已经是不少养老民资眼中的“老古董”了,但在该机构成立之初,营业模式等各种理念还是十分“前卫”的,包括医养结合等现在仍被养老企业津津乐道的模式,20多年前就被一福定为主要经营方针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位于朝阳区华严北里甲2号的一福在软硬件方面优势突出,在经营、宣传方面却十分低调。但2013年一则“北京公办养老院入住排队需要100年”的消息却把这家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有不少媒体报道称,一福作为全国的标杆养老院,排队入住的老人多达1万多人,一年也就能收住十几位老人,即使按照每年100人入住计算,也需要等100年才能入住,但与此同时北京却有不少民营养老院无人问津,大量床位空置。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也曾直言,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价格畸形等问题确实令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长时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业内认为,即使是起着“兜底”作用的公办公营养老院,也到了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阶段。
民资找到了新机会
除了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变外,一福和其他很多北京公办养老机构一样,未来要面对与社会资本的直接对撞,这一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养老机构共同破解。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家养老企业后发现,允许民资进入现有公办养老机构新政公布以后,民营资本进入公办养老机构的热情有了明显提升。某养老企业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对于入驻公办、公建养老机构热情不高,主要是由于这类新建机构大多可能会面临位置偏僻、没有固定客户群等问题,原本企业就无法通过这类项目获得太多利润,如果品牌效应等难以实现,企业确实不太愿意涉足其中。
“北京已有的公办公营养老院大多都是200-300张床位的中型规模养老院,硬件设备设施投入比较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基本都十分优越,有着非常固定的客源,这种条件对于养老企业来说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因此不少经营者都会对运营这类养老机构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上述负责人表示。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企业在参与现有公办公营养老院经营前还是希望政府明确,民资在获得这样机会的同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更重要的是,运营的同时是否能在机构中体现企业的品牌,而不只是作为隐藏在一福背后的“帮手”。此外,上述负责人坦言,由于这类养老院部分员工对于入住老人十分熟悉,民资运营方大多会希望能够留下一部分老员工,这一团队的编制、薪酬如何调整也需要政府给出方向。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