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美由真去世北京“家庭式”养老:智残子女和父母可共同入住日在校园全集
老人卧房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种特殊家庭,父母已经迈入老年,子女却因为心智障碍无法独立生活,本该安享晚年的父母却还要给子女穿衣、喂饭……随着这些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当自己动不了的时候,谁来照顾他们的残疾孩子?虽然本市大部分养老机构也可接收16至60岁的残疾人,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特教陪护,这些家长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去。
记者近日独家探营发现,朝阳区一家养老机构将启动“家庭式”养老模式,智残子女和父母可以共同入住、分开照护,实现特殊家庭在一个养老院内的集中照料,预计今年9月份将正式启用。
迷茫
哪天动不了了,孩子怎么办?
六七十岁的老人,本该过起悠闲自得的日子,每天晒晒太阳遛遛弯儿,周末儿孙欢聚一堂……但抚养残疾子女的“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却无法享受这样的晚年生活。今年76岁的李老太太和老伴儿,他们每天的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因为家里有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需要照顾,大儿子46岁,一级心智残疾;小儿子39岁,三级心智残疾。
早晨6时刚过,两位老人就开始忙活,一位收拾屋子准备早饭,一位去叫两个儿子起床。二儿子的自理能力稍好,能够自己穿衣洗漱,大儿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穿衣服分不出反正,大小便需要别人提醒,吃饭不能自己喂到嘴里……因此,李老太太不仅要叫大儿子起床,还要为他穿好衣服,帮他刷牙洗脸。把儿子扶到餐桌前坐好之后,老伴儿端上早饭,虽然儿子会使用勺子吃饭,但总是拿不稳,两位老人这边要督促小儿子认真吃饭,那边要帮助大儿子把粥送进嘴里,自己的早饭则囫囵着赶紧吃完。一整天的时间,他们要安顿好两个儿子的生活起居、吃饭吃药,还得尽量不让自己生病,日子就只能这么咬着牙一天天过。
今年68岁的谢女士也是如此。39岁的女儿身患一级心智残疾,三十几年如一日,谢女士每天要定时喂女儿吃饭吃药,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洗澡,哄她入睡,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最怕的就是生病。多年的操劳让谢女士落下了胃病,但她能撑就撑,撑不住了就跑到医院开些药,如果不得不做手术了,就把女儿送到父亲那里,叫个朋友来帮她签字入院手术。去年,谢女士曾经做了一个胃部手术,当她被推出手术室后,没人陪伴的她只能独自一个人躺在手术床上,等着麻药劲儿过去,再由护士帮忙送进病房,整整两周的时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李老太太、谢女士和千千万万“两老一残”家庭的父母一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万一有一天生活无法自理或者突然离世,留下的残疾孩子怎么办?谁来照顾?谢女士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养老院里,但走访了几家都不理想,主要就是养老院里可以看护老人,但没有专业的特教人员对孩子进行照护。
特护教室
探营
父母和残疾子女,“一碗汤”的距离
对于特殊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最好的晚年是自己能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地方,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护理人员照料自己,有专业特教老师照护孩子。在朝阳区彩虹村庄养老院,这种“家庭式”养老模式将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
彩虹村庄养老院位于朝阳区金盏乡,2013年10月启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这里将成为接纳失独、鳏寡等特殊家庭老人的专区,“两老一残”家庭的老人也会在这个区域居住。现在,两栋灰色的崭新建筑已经拔地而起,总共有160多个房间,800多张床位,内部装修也基本完成,即将进行后期的适老化改造等软装修。
记者走进其中一栋楼,宽敞的大堂已初具规模,左手边是分诊台,左前方是阳光房,走廊全部设置了无障碍扶手、家具的边角都是圆角设计、洗手间特意做成推拉门防止撞伤……“老人和残疾孩子都住在这里?”彩虹村庄养老院院长张雅涵摇摇头,“孩子和老人们分开住,从这儿走到那儿,一碗汤都不会凉,也就是常说的‘一碗汤’的距离。”
张雅涵带记者朝着两栋灰楼的北向走去,穿过湖边走廊,大约走了300多米,来到了一片平房区,“这里就是孩子们住的地方。”记者看到,连成一排的平房被分隔为10个小院,有40个左右的床位,每个小院都像一个小家,有卧室、洗手间和客厅,每个院门口都种有花花草草。“因为都是有心智障碍的孩子,他们可能会多动,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所以安排在平房区相对比较安全。”
“为什么没有将老人和子女安排在一起居住?”养老院的合作方北京爱传承为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郭佳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和同事先后走访了20余家智障托养中心,接触了上百位家长,调研结果显示,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家长们更愿意和孩子分开居住,“这些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辛苦了大半辈子,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个喘息的晚年。”郭佳说,虽然老人愿意分开居住,但依然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专业照顾,所以把两个区域安排得相对独立。
另外,郭佳他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不少“两老一残”家庭都是相互帮扶、彼此照应,因此根据这种需求在老人居住的楼里特别设置了几个两室一厅,可以供这样的家庭居住。而且孩子们的区域相对封闭,不会打扰养老院其他老人,如果孩子走到公共场所,会有陪护人员跟随。
入住
“代理儿女”可为老人提供担保
由于这些特殊家庭老人的子女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因此老人们会面临入住养老机构及就医手术时没有担保人签字等现实难题。北京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赵越凡表示,市民政局已于2015年指定基金会成为特殊家庭老年人的“代理儿女”,为包括“两老一残”家庭在内的老人提供入住养老机构的担保服务、代为办理住院登记、手术签字等相关事项,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情感关怀服务等。
而对于残疾子女的照护,养老院将聘请专业机构的特教老师。每个小院居住3至4个残疾子女,至少配备一名特教老师,照顾起居,带着他们参与手工、种植等社会实践。而养老院的多功能厅等场所也可以成为残疾子女和家长的集体活动空间。
期望
政府能出台入住补贴政策
据残联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共有持证心智残疾人9.9万人,其中30岁以上的就有8.7万人,也就是说,他们当中有大部分人的父母已经迈入老年。由于长年要照顾子女、看病就医,绝大多数“两老一残”家庭都处于经济压力较大的困难当中。一位养老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政府在不断出台例如“代理儿女”等有利于特殊家庭老人的政策,但面对养老机构不菲的养老费用,往往老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依然会望而却步,因此希望政府部门能对这些群体出台一些养老补贴政策,缓解这些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难题。
本报记者 叶晓彦 文并摄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