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释放了哪些信号?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究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发生转向吗?
近期央行《2020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炉,可以从中管窥监管部门未来的政策风向。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稳杠杆”暂时淡出,央行的政策口径有所放松。而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这15个字成为报告强调的重点。关键词诸如:就业、复工复产、流动性、小微(含中小微)等,分别在报告中出现了21次、26次、38次、40次。
罕见的是,今年一季度的报告中全文未提及“货币供给总闸门”和“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宽松有想象空间。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删去“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绝不是容许大水漫灌,可能从侧面说明货币政策关注点转型向更重要的目标。
今年疫情重创了中小微企业,以及各类民营企业资金链。频繁出现的“小微”、“流动性”关键词亦昭示,形势严峻,稳增长、保就业是当下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同时,流动性风险不能不防,否则会成为“关不住的水龙头”
按照这份报告,接下来货币政策的方向是: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在阐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央行调整了对“逆周期调节”力度的表述,从“科学稳健把握逆周期调节力度”变为“加强逆周期调节”。这也能看出央行货币政策出现松动。其实今年央行也一直在释放流动性,包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春节后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等。
据莫尼塔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璐分析,央行报告“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多重目标体现在:
1
本次报告全篇未提“杠杆”,而今年一季度由于GDP负增和宽信用,中国宏观杠杆率(社科院口径)猛增14个百分点,与2009年的攀升节奏相当。这意味着当前危机应对模式下,稳杠杆的目标暂时淡出。
2
央行对通胀的判断是“物价形势总体可控”,但“疫情等因素可能从供求两个方面继续对物价形成扰动”、“主要农副产品保价稳供需不断夯实”。控通胀仍然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但位列于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之后。近期,随着海外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被大力运用,中国是否需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在政策层面引发热议。
数据显示,一季度前两个月,CPI涨幅阶段性上冲至5%以上,主要原因是猪肉等食品价格在春节前后上涨较快和供给受疫情影响有所收缩。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各部门多举措保供稳价,CPI涨幅已表现出回落态势,3 月份降至4.3%,通胀预期总体平稳。
央行强调了房住不炒和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今年一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0.26个百分点,至5.48%,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降0.02个百分点,至5.6%,且多地降低房贷首付比例政策被迅速叫停。
此外,报告删去了“因城施策”这一提法。在市场人士看来,在当前土地市场和部分城市房地产成交活跃的背景下,这一表述上的调整可能释放了地产政策边际收紧的信号,基建公募REITs的推出也降低了基建对地产的依赖。可见目前稳房价仍然是很强的约束目标,删掉“因城施策”也表现了地产政策的定力。
说到房子,很多人会联想起央行最近的一个居民住房拥有率的调查。根据央行最近调查,城市包括集镇,民众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96%,户均住房资产达到319万元,这些指标在国际上都处在前列,而且拥有二套房的城市住户也超过了40%。这份报告让不少老百姓大呼“被平均”。
这些指标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5月9日,在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的在线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前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说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性和投资性的比重相当高。”
他表示,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疫情后,可能出现几种变化:
但央行在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四个风险:
一是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及负面影响可能超预期。欧美发达国家疫情仍然严重,重启经济的努力效果需要观察。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农产品出口国新增确诊上升较快,全球疫情未来走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二是主要经济体高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应需密切关注。货币和财政政策仅能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及金融形势根本上仍取决于疫情防控进展,非常规政策的负作用也会逐步显现。
三是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多挑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上升,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协同配合有待增强,主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需不断夯实。
四是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加之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先,人民币资产较高的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续走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减少和跨境资金流出。
- 标签:青岛31中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