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后散户怎么操作?
——股市——
大跌后怎么操作:不宜跟风杀跌
本周一、周二大跌后,A股于周三大幅反弹,但周四再度杀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大跌3.67%至4785.36点。深综指、中小板综指跌幅相若,创业板综指惨跌5.36%。
上周笔者连续几天讨论“股市副作用日益明显”这一话题,还提及“大额存单”为潜在利空。在本周初大跌两天后,笔者又提示了“不宜套用老经验”。现在事后来看,上述提示应该大致符合盘面,也是比较及时的。
以往一部分经验在近期市场已显然不再适用,比如以往“大跌抄底”应该很少吃亏,但这回可能会吃亏。再比如中国核电(601985)申购当天大涨,但这回申购国泰君安时全然相反。
当前市场确不如前期强,表现之一是“主力很容易见利好出货”。前期核电股见利好后仅涨了一天,其后即暴跌。本周三有交行混改消息,可银行股当天即冲高回落,第二天更变本加厉,交行甚至接近跌停。
“逢利好杀跌”,这在表面上是主力使坏,但实质上是累计涨幅太大且管理层正有意收杠杆。
涨幅大一些倒也罢了,毕竟泡沫从来没有标准。泡沫大了还可以更大,人的贪婪原本就没有上限。然而就“控杠杆”来说,此事的影响应该是极难漠视的。本轮牛市被称为“杠杆牛”,这个称呼本身应已给足提示了。
照理说“控杠杆”的杀伤力是可大可小的,但问题是这却暂时无法知晓。一般人可能很难弄清杠杆规模到底有多大,也很难预判管理层控杠杆的决心与力度。
本周大盘虽然极弱,但已被深套的投资者并不宜下重手割肉,最好是等反弹后再伺机离场。笔者怀疑今日股市惯性杀跌后很可能回升,这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相关:
其一,本轮打新压力近乎结束,市场正处于“否极”状态,此时售股一般不符合股理。其二,就管理层来看,通常不太愿意看到长假前股市低迷,故暴跌后政策面转暖机会或稍稍增加。第三,央行仍有宽松压力,如果央行选择在半年末时出台宽松政策,至少在时机上应相对合理。
牛市惊险一跳神奇规律预示
在本周持续杀跌过程中,周二沪深指数均出现了罕见的向下跳空缺口,特别是现在颇具参考价值的深证综指(399106),近两日走势深受向下跳空缺口压制。
在一轮牛市中,这样的跳空缺口到底意味着什么?通过回顾1999年、2007年以及2009年三次牛市上行阶段的走势后发现,急涨后的向下跳空缺口,预示着中期调整得到确认。
分析人士认为,从历史走势看,牛市上行期间出现向下跳空缺口,这不是个好现象,预示着市场大涨后开启了真正的调整周期。至于这个周期有多长,要看市场运行强弱和资金流动性情况。但总体看,A股短线或已进入调整期。
不要被平均!前5月全国股民收益率仅为43%
近日,有媒体统计称,今年前5个月全国有多个省区的股民平均收益率超过80%。上海地区更是以83.82%的高收益率名列榜首。不过,该报告并未给出统计结果及计算公式,无从判断其准确度。更重要的是,该数据与股民的感受明显不符。
那么,股民今年以来到底赚了多少了?真相大白!前5月全国股民平均赚43%。
部分私募提前减仓?只为锁定收益
周四的大跌再次打破了投资者对市场“深V反弹”的期待。与公募基金高位坚守不同的是,不少私募基金在5月中旬就已经主动降低了仓位,尤其是前期涨幅过高的明星品种,轻仓躲避牛市急跌的风险,只拿少量个股小抢波段,保留参与感。但与公募基金相同的是,接受记者采访的私募基金均一致且坚定地认为,牛市格局未被打破,以往牛市数据显示,当20%左右的调整到位后,上行空间还会被打开。
9只新股今日申购顶格申购共需153.8万
对于新股发行而言,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为企业带来发展资金,但同时也可能从A股市场“抽血”。昨日,A股市场迎来超级巨无霸—国泰君安(601211),该股超过300亿元的募资规模,让投资者感知了市场资金的强“压力测试”。
根据交易所发行安排,本轮最后一波打新“洪峰”将在今日(6月19日)过境,恒通股份(603223)、金诚信(603979)、蓝晓科技(300487)、天成自控(603085)、濮阳惠成(300481)、中飞股份(300489)、科迪乳业(002770)、万孚生物(300482)、东杰智能(300486)等9只个股将正式亮相发行。
统计显示,上述9家IPO企业将在网上共计发行3.26亿股,共计募集资金38.75亿元。按照现已公布的首发价和申购上限,若个人全部顶格申购,共需153.8万元。
证监会严查造谣“股民跳楼”有假
前期,长江证券因撰写臆测“三季度或提高印花税”的研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证监会对长江证券相关研究报告的制作、审批和发布等情况进行了合规性核查。检查发现,长江证券未与转载机构签订协议,未明确转载责任,致使转载机构篡改了研究报告标题;研报报送审核人员不符合公司内部规定,未能严格执行其内部管理制度。
近期,有关股民融资炒作中车爆仓跳楼的新闻,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更有观点认为,正是这则涉及人命的新闻报道,加速了监管部门对于场外配资行为的严厉清查。近期市场出现大幅下跌,一方面与大盘股IPO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场外配资的政策变动有一定关系。
但据周四传出的最新消息,股民跳楼新闻报道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16日,死者的岳父、岳母对记者表示,长沙媒体报道的“侯先生”本姓何,他并非因为炒股失利而跳楼。所谓“以170万本金配资4倍全部购买中国中车的股票”也纯属股吧流言,完全与事实不符。
——基金——
“神话"不再!货基收益为何一蹶不振?
如今时隔一年,余额宝收益进入“3”时代,6月17日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仍在继续下滑,已跌至3.946%。分析师王美玉分析指出,宝宝们的未来收益走势也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余额宝的规模在今年一季度达到最高点7117亿元之后,也一路下跌,截至2015年5月31日已跌至6678亿元,不过仍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分析人士指出,最近股市的赚钱效应显现,宝宝们的资金已有部分流向股市。
据68只互联网宝宝的数据显示,微信理财通的收益虽然近一周都位居榜首,但是仍避免不了收益持续下滑的事实。除此之外,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宝宝如朝朝盈、众禄现金宝、掌柜钱包等也直逼4%红线。另外,京东小金库挂钩的鹏华增值宝货币基金收益率跌至2.5910%。百度百赚利滚利挂钩的华夏现金增利货币A也跌至2.915%。
余额宝的收益率为何很难再次走高?王美玉分析,余额宝等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的收益是以银行协议存款和结算备付金为主。因此货币基金的收益对市场资金面的紧张程度有很强的依赖性。简单来说,就是当市场资金紧张,银行“缺钱”的时候,这时手握大量资金的余额宝,就可以要求较高的利息,收益率就会走高,反之,当资金面缓解,银行不“缺钱”的时候,余额宝的议价能力就会随之下降,收益也随之下滑。
不过,王美玉提醒投资者,余额宝的收益下滑未必是坏事。余额宝等宝宝的收益下滑是“合情合理”的,曾经7%的高收益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会回归正常水平。这让很多认为余额宝是高收益无风险的“宝粉们”认识到,任何一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它的风险都是成正比的,有利于培养这些人的风险意识。余额宝收益的下滑,会使投资人转向更多种类的理财产品。相信有不少人把余额宝当成主要的理财工具,大部分资金甚至全部资金都转入到余额宝里,资产配置并不合理。随着余额宝收益吸引力逐渐减小,加之更多类型的理财产品的出现,人们会转向其他收益更高、流动性也好的产品,灵活配置资产,增加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如果说余额宝的出现将你带入了“理财”的大门,那么如今收益的下滑就是引导你进行更加多方位的理财。
——银行——
5937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24款未实现预期收益率
数据显示,2015年5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5937款。其中,保证收益型551款,保本浮动收益型1494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3892款。从到期收益表现来看,3413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24款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
5月份到期理财产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达6.5%及以上的理财产品共计34款。从投资币种上看,全部为人民币产品。从投资对象上看,其中有15款组合投资类、8款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以及1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
大额存单收益偏低银行理财受青睐
自央行正式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之后,本周一即6月15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9家商业银行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首期大额存单。大额存单发行第一天,市场反响一般,个人客户咨询和办理该业务的并不多大额存单首秀市场反应偏冷清的主要原因还源于其利率水平不及市场预期。梳理这9家银行的大额存单的利率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银行首发的大额存单的利率定价在央行同期限基准利率上浮40%或40%以内的水平。如,1个月的利率是2.54%至2.6%、3个月的利率是2.59%至2.6%、6个月的利率是2.87%至2.9%,以及一年期的利率是3.15%。
而根据数据,以上周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数据来看,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1%,1至3个月的预期收益率为4.99%,3至6个月的预期收益率为5.16%,而6至12个月的预期收益率为5.19%,1年以上的预期收益率则为5.65%。
“普遍选择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并不大。同比于当前银行理财5%左右的预期收益和货币基金4%左右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大额存单的收益偏低。”分析师称。
对投资者来说,可以根据自身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在三者之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对于保守、稳健型的投资人群,如果对流动性没有过多要求,可以选择收益微高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如果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可以投资固定利率的大额存单和货币基金;对于进取型的客户,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非保本浮动收益依然会是最优选择。
——楼市——
70城房价一改颓势扭头上扬二手房涨幅领先一手房
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房价一改此前颓势加速上扬。与4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20个,其中,一线城市上涨明显,深圳环比涨幅高达6.7%。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普涨,平均分别上涨3.0%和3.8%。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70城房价在5月完成止跌反弹,终结了此前12个月环比下跌的态势。在贷款利率持续低位的背景下,下半年房价涨幅有望继续扩大,但对于库存高企的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走势仍不乐观,全国楼市分化将继续加剧。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