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金融

股市震荡 固收类信托复苏成“爆款”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风水轮流转。随着A股市场进入箱体震荡,一度被投资者冷落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再次成为部分高净值客户的青睐对象,成为当前市场上的投资“爆款”。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市场上机制最为灵活且“嗅觉”敏锐的信托,其市场反应速度较快,这也是当前再度出现固定收益类信托获得热捧的原因之一。不过,对于后市而言,随着信托型阳光私募的发行落入低谷,此前曾一枝独秀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恐难在下半年有良好表现。

  信托型阳光私募发行缩水

  源自6月底的A股暴跌,令市场上的各参与者都经历了一波巨幅的震荡。虽然此后政府出台了限制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证金公司入市等一系列救市措施。但7月份的股市仍然波幅剧烈,7月下旬市场仍出现了一波二次探底走势。

  受此影响,7月份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和成立数量较6月份均呈现大幅减少的情况。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不完全统计,2015年7月共发行了77只阳光私募产品,较6月份的448只大幅减少。

  对此,有信托公司人士直言,此前的震荡行情中,基于风控因素,信托公司和私募机构纷纷选择观望,不少私募甚至中止产品发行。此外,投资者的谨慎情绪,也是造成7月份信托型阳光私募发行量大幅缩水的原因。

  “目前信托公司如果发行阳光私募产品,和上半年相比,在投资者那里的反应都比较冷淡。二级市场赚钱效应不再存在,令投资者的选择开始转向,因此信托公司在发行此类产品时也开始变得更为审慎。”沪上某信托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

  事实上,尽管总体业绩仍然跑赢了公募基金和大盘,但是7月份阳光私募的业绩表现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投资者开始规避此类产品的原因。

  统计显示,今年7月份,沪深300指数大跌14.67%,沪指和深成指分别下跌14.34%和13.70%,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当月跌幅也达到9.71%和11.15%。

  股市的巨幅震荡,让阳光私募产品进一步呈现业绩冰火两重天的格局。统计结果显示,7月份有13只私募产品产品单月涨幅超30%,128只产品净值上涨逾10%,但更多的私募产品业绩却堪忧,有2只私募产品净值跌幅超过50%,净值跌幅超30%有42只,跌幅超20%则达到193只,跌幅超过10%的私募产品更是达到惊人的617只,占比高达27.73%。

  用益信托的统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情况。从信托渠道看,目前的阳光私募产品主要以非结构化产品、结构化信托产品和TOT产品为三大类型。

  经历了7月份这次市场的巨幅调整,从最高收益来看,本轮非结构化产品的收益表现仍最为突出,结构化信托产品次之,TOT居最末;从平均收益来看,非结构化产品本轮表现相对较好,结构化信托产品和TOT产品表现逊之;最低收益来看,TOT产品表现最佳,结构化产品的表现次之,非结构化产品的表现最为糟糕。因此总体来看,在7月,非结构化产品收益高,同时在高收益与低收益区间内表现都比较明显。但同时,其最大回撤率高,风险也大,可见非结构化产品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传统固定收益类信托再获青睐

  “自从7月初清仓后,后来再度入市时,我一直秉持小仓位参与的原则。经历了7月下旬的二次探底后,我选择把资金从股市撤出去购买信托产品。”沪上某位投资者向记者透露其最近的操作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这位投资者有心购买信托产品,但是当前其却未能买到心仪的传统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最近这类产品卖得太火爆了,虽然和上海一些大型信托公司的熟人都打了招呼,但因为额度紧张,我目前还在排队等候中。”

  事实上,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近期热衷购买传统的固定收益型信托产品,各类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也纷纷转而投入传统信托的“怀抱”。

  据媒体报道称,继8月18日新时代信托签下单笔10亿元大单之后,8月21日四川信托又完成了单笔9亿元的超级大单。而这两笔大单,均是认购传统的集合信托产品。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传统的集合信托产品再度火爆,与目前A股市场的震荡走势息息相关。“股市的赚钱效应不再,且波动剧烈,导致了此前热衷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不断离场;而楼市尽管回暖,但除了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依然低迷;相对而言,预期收益较高且还能保持刚性兑付的集合信托产品就受到了青睐。”

  另一个原因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升温,证券类信托产品成为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均热衷的“香饽饽”,不仅发行量不断升温,其规模也不断上升。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证券投资信托以16.56%的占比超过了金融机构15.75%的占比,成为信托资金的第三大运用领域。

  而就在6月份A股暴跌前,用益信托网的在线统计显示,今年5月各家信托公司共计成立集合信托计划844个,规模总计为655.97亿元,其中,证券类信托产品数量为513个,规模为266.77亿元,占比分别为60.78%和40.67%。同时,该类产品的成立规模也较去年同期的110.99亿元大幅增长58.39%。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今年4月份,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和规模都处于缩水状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成立的集合信托数量为1185个,规模为968.11亿元。在集合信托产品整体成立下行的时候,证券类信托的发力可谓“逆势生长”。

  然而,这样的“逆势生长”却因为6月开始的暴跌告终,信托市场的剧情也开始逆转,传统的固定收益型集合信托产品再度扭转颓势,重获市场青睐。

  证券类信托未来或退潮

  “花无百日红”的道理,在证券类信托身上或即将得到应验。从上文所述的5月份发行量与规模“逆势生长”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或许是其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从当前的市场看,证券类信托产品中最为倚重的几类业务中,传统的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已经开始缩水,而主要面对配资渠道信托产品,眼下似乎也开始了退潮之路。

  此外,据记者了解,自从6月份监管层开始严查场外配资以来,之前的市场“明星”伞形信托的规模和业务不断收缩。虽然此前的存量伞形信托的规模暂时未受影响,但市场人士预期其逐步退出将是监管层期待出现的情况。

  多位信托公司人士表示,伞形信托已经许久没有开“新伞”,子单元也不再增设;而且此前的A股暴跌中,“旧伞”中的规模也因为平仓等原因出现了缩水。

  而从银行渠道看,除了单一的结构化配资信托还能正常开展,伞形信托配资的“闸口”早已被关上。同时,基于市场风险的考量,银行目前对于理财资金入市显得尤为谨慎,此前市场在监管层严查场外配资,致使伞形信托配资受限后,单一的结构化信托配资计划和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资管计划取而代之,开始获得银行理财资金青睐。

  但也有银行人士表示,目前这几类业务的体量不大,且由于股市震荡的原因,单一结构化业务也比较清淡,“投资者对后市不看好,入场博反弹的日渐减少,因此资金需求不大。”

  同时,目前证券类信托的另一个热点是,在股票类结构化配资遭遇瓶颈之际,此前通过杠杆配资渠道入市的银行资金已经开始转向青睐量化对冲配资业务。

  记者从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处了解到,当前其所在银行目前热推的产品中,就有和私募机构合作的量化对冲产品。而信托业内人士也表示,作为此前市场上最为热门的证券类信托产品,当前跌宕起伏的股市行情已经使其有所降温,而A股目前的箱体震荡走势也与此前伞形信托中的杠杆资金退潮有一定关联。因此,在最近的震荡市中,执行市场中性策略、风控严格的量化对冲产品由于业绩相对更好,同样也获得了投资者与信托的青睐。

  目前来看,采用量化对冲策略的私募基金整体净值回撤较小,部分产品甚至出现逆势上行。在经历了股市巨震的教训后,高净值投资者对风险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这也使得量化对冲私募产品受到了追捧。

  令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震荡盘整,未来证券类信托或开始进入退潮期。格上理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曾显示,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情况与二级市场可谓息息相关。该报告显示,相关信托产品对于二级市场波动的跟进能力很强,且证券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期与二级市场的走势近乎同步。而当前信托市场证券类信托发行缩量的情况,似乎也已证明,拐点已然来临。  本报记者金苹苹(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