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金融

风口上的债市:流动性或成“暴风眼”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自今年6月A股市场剧烈震荡以来,债市成为了避险资金的好去处,不过信用债违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此,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信用债违约目前只是个案,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不大。而短期来看,流动性才是触发债市风险的核心要素。

  “小公募债”价格高估

  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即公司债的价格出现高估,收益率下行,和同期限的政策性金融债的利差收窄。

  最新案例则是,9月18日,上海世茂建设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发行5年期公司债60亿元,票面年利率仅为3.9%,创地产公司发债利率新低。

  从事固定收益投资的阳光私募暖流资产总经理程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发生价格高估的实际上主要是“小公募债”,也就是公募发行的面向合格投资人的公司债。可质押的公司债之所以出现高估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并不是因为信用好,而是流动性溢价上升,抵消掉信用溢价。

  “公司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利差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信用溢价,叫做信用利差,另外一个是流动性溢价,叫做流动性利差,评估一个公司债和同期限国开债的利差实际上包含这两个部分。”程鹏对本报记者说,目前来看,这个利差收窄,是一个正的信用利差,加上负的流动性利差的总和所致。

  “流动性的理解是可以质押融资的,这是资产流动性的体现,而且现在交易所的回购融资成本很低,目前大家又对未来资金面预期乐观,在这个前提下,交易所的“小公募’债的收益率被压得特别低”程鹏告诉本报记者,“所以我们投资和交易,买这种债券只不过是用来放杠杆的,否则这种价格对我来说就是不合适的、过高的。”

  民生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则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实体经济可赚钱的项目不多,大量资金往债券市场涌,大家只能去买一些理财或固定收益类的产品避险。理财资金的投向主要是信用债和公司债,这样导致信用债收益率下降。

  短期风险取决于流动性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与债券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表示,目前的债市有资金推动和基本面、政策面推动的典型特征。四季度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面和资金成本。

  “债市因资金而起,可能因资金而落。资金是市场最大的风险。”黄文涛表示,与7月初相比,债市多了一个贬值的变量。因此,评估债市的资金面就要考虑贬值预期的影响。不过,在他看来,从央行的表现看,央行有态度,有行动,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央行是愿意维持低水平的货币市场利率的,也就是说资金风险基本可控。

  “后续如果有一些风吹草动‘去杠杆’的话,可能会导致某一些公司债的收益率出现调整。”李奇霖告诉本报记者。

  在他看来,“风吹草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股市出现转机,比如IPO重启,“打新”的吸引力超过信用债;第二,资金面,如果外汇占款持续下降,资本外流的压力一直存在的话,导致资金面出现波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三,可能会出现信用风险。在这三个触发因素中,流动性的风险更大。

  招商证券固定收益团队建议,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空间和余地,在新券挑选上向流动性好的品种倾斜,同时并不建议维持过高杠杆。城投方面,地方债务置换改善地方政府总体财政能力,利好城投,但目前城投债主要压力为转型、地方经济下沉和资产重组带来的估值问题,从估值角度考虑,仍需进行筛选,继续建议按照地区经济实力、独立性、募投项目和平台转型与资产重组状况进行筛选。

  “不过,短期来看,无论是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依然不大。后续如果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导致风险显现的话,可能会面临一些调整,而调整也是‘小公募’这一种债券向整个债券市场估值水平回归的过程,不应该认为是整个债券市场的调整和逆转。”程鹏对本报记者表示。

  刚性对付已打破

  尽管短期风险主要来自流动性,但是在市场人士看来,基本面仍然是决定中长期债市走向的最主要因素。

  近日,引发整个债券市场轩然大波的是二重债“违约”事件,尽管在最后一天发生“峰回路转”,最终由大股东国机集团“兜底”。但在分析人士看来,受让行为只是债券的持有人发生了变化,并不改变债券违约的结果。

  9月22日,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二重集团控股股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拟受让全部12二重集MTN1中票和08二重债,两只债券均恢复交易。

  实际上,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三期公募债违约。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早已打破。

  在程鹏看来,根据此次二重债违约,以及此前的天威债等事件来看,今后,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要回归到信用分析的正常逻辑,进行个案分析,同行业的债券利差相对较小,而国企和民企之间差异也会更小。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只是个案,还没有系统性或区域性发生,未来的展望,不会有系统性的信用风险。

  李奇霖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来看应该还是个案,现在政府还是有能力采取应对刚性对付的措施,虽然整个行业的基本面在恶化,但是外部融资还是非常强劲的,企业可能不赚钱,但是借新还旧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至少在融资端还没有看见收紧。”基于此,李奇霖认为,短期不会出现大的信用事件爆发的可能;不过,中期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这主要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恶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压力增大,外部融资收到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