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兑付风险频发 刚兑打破阵痛期或来临
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正将压力传导至信托行业。近期,信托兑付风险事件频频发生,信托业不良资产的增加和抗风险能力再次引发大众关注。
对此,有不少市场人士表示,当前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市场正在进入拐点。一方面,是投资资产端的优质资产的稀缺造成的“资产荒”;另一端,则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的类固收产品的刚性兑付正濒临“险境”,刚性兑付迟早面临被打破的风险。
信托兑付风险频发
近期的信托市场上,兑付风险成为一个热门词语。
近日方正证券的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民族证券共计20.5亿元款项所涉及的七笔信托投资计划中的第四笔资金规模2亿元出现兑付风险。据悉,该笔资金投资方向为金辉商务流动资金贷款单一信托产品,已于2015年11月14日到期。但截至11月30日,民族证券尚未收到上述款项,也没有收到该笔单一(查询信托产品)2015年第三季度的投资收益。
而云南煤化日前发布的部分债务逾期公告,又把几家信托公司“拉下了水”。公告称,截至今年10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债务逾期13.05亿元,包括中融信托和中信信托公开披露的涉及云南煤化的“中融-源信1号信托贷款集合”和“中信国企1号东源公司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贷款产品,以及英大国际信托公司一笔将于2016年9月到期的信托借款,总计涉及信托资金6亿多元。
而华鑫信托则是近期市场上频繁出现预警的公司。11月16日,原本应该在今年8月6日还款1.746亿元的融鑫源4号能源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未能及时兑付,欠付1.626亿元,虽然最终在发行方华鑫信托和代销方广发银行的多方努力下,实现了对融资方的催收。但日前又有媒体报道称,“华鑫信托-鑫津6号信托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目前也出现了不能如期兑付利息的情况,相关投资者正在维权中。
刚兑打破“阵痛期”或来临
尽管这只是近期信托市场上风险事件的一些个案梳理。但整体来看,信托行业的风险似乎正处于不断上升中。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因为实体经济低迷,违约率上升,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有506个,比上季度末增加56个,规模达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1%,较上季度末环比增长4.74%。
事实上,2014年信托业的风险就已引发社会关注。来自百瑞信托的统计显示,2014年信托全行业兑付总规模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全行业风险项目规模也达到创纪录的781亿元,环比增长24.77%。
“对于大部分信托公司而言,肯定是不愿意打破刚性兑付的。这不仅对公司声誉造成影响,更会影响其后续的产品销售。”某位来自中部地区的信托业内人士坦言。
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换挡,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正传递至信托业。“尽管不愿意,但是相信如果到了某个临界点,部分前期展业相对激进的公司,如果业务集中出现兑付风险,超过其自身的承接能力,不排除信托业的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可能。”华东地区某信托公司副总告诉记者。他同时指出,未来信托业出现风险的项目很可能较为集中,“比如前期开展得很多的房地产项目,目前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可谓有价无市,因此这类项目的风险程度相对较高。”
至于监管层面,央行去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曾提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顺应基础资产风险的释放,让一些违约事件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自然发生”,增强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意识,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
“刚性兑付需要被打破。信托作为一项高收益投资,其对应的必然是高风险。”前述信托公司副总表示,“尽管主观上并不愿意打破刚性兑付,但是对于整个信托行业而言,虽然会经历阵痛,但打破了刚性兑付,行业发展才会更为健康。”
不过,也有信托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刚性兑付被打破仅仅是时间问题,不过整体上来看,信托业抗风险能力仍较强,同时信托项目的风险处置方式也更加市场化。当前,信托公司开始通过并购、重组、法律追索、处置等不同方式,对信托项目风险进行市场化化解,这样既能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又能逐步弱化“刚性兑付”;另一方面,充足的拨备和净资产也成为信托业抵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有力防线,从而大大降低了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