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出招 多数人没看懂!
来源:博文财经(ID:tttmoney7)
6月3日,央行决定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但对于这项举措的含义,很多人都没有看懂,出现了大量似是而非的解读。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为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存款准备金,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平滑货币市场波动,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决定,自2016年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同时,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交存基数也调整为上季度境外参加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其实,这次调整是2015年9月15日那次调整的延续。当时央行的公告是:
2015年9月15日,央行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之前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即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啥意思?估计90%的读者看不明白。下面我尽量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
银行的基本业务是吸收储户存款,然后放贷,赚取利息差。为了防范风险,央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按照比例缴存准备金。如果准备金率是17.5%,那么一家银行如果吸收了100亿存款,就需要拿出17.5亿放在央行,相当于被冻结了。当然,央行会多少给点利息。
以前考核准备金的时候,采用的是“时点法”,比如季度末考核的时候,就看3月31日或者6月30日的数据,分子就是这家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分母就是这家银行的存款余额,算出的数据,必须大于等于当时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时点法”考核带来一大漏洞,大家都可以在期末操纵数据。希望业绩好看,不在乎多交准备金的,就冲存款数字;不想多交准备金的,则可以在最后一天把存款转移出去。这样,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就带来存款大搬家,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
对于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境外银行来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的时候,也可以抓住时点法考核的漏洞,吸收或者释放人民币存款。最典型的是今年3月31日,香港人民币隔夜拆息爆出惊人的数字:-3.725%。换句话说,3月31日那天,香港相关银行都在到处央告:求求你了,替我拿着这笔人民币吧,一天就行,我给你钱,同时给你倒贴利息!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把3月31日存款基数降低下来,就可以少交存款准备金(少被冻结人民币)。这样,在汇率急剧变幻,人民币可能贬值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主动权。
央行去年9月份的改革,是把分子部分(缴存的准备金)从时点法转为平均法,但分母仍然是时点法考核。当时央行正在采取刺激政策,通过这种方式,等于给了商业银行一张信用卡,可以透支,可以在一段特殊时期少交准备金,只要此后补够,平均值达标就可以了。
刚刚宣布的改革,是把分母部分(缴存基数,也就是存款总额)从时点法变成了平均法考核。这样改下来,就可以避免一些银行转移存款而少交准备金,总之是平滑资金的流动,减少人为操纵。
对境外人民币业务来说,6月3日宣布的新举措是为了避免3月31日的情况重演。减少在美元加息、人民币有贬值压力的背景下,人民币离岸汇率的异常波动。
整体而言,这项改革跟银行业绩考核冲时点的关系不大,跟拉存款的关系也不大,而是跟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特别是离岸人民币汇率稳定关系密切。毕竟,单方面收紧境外行的准备金率考核办法,显得非常突兀,容易引起非议。
总之一句话,为应对美元加息做准备。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