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们是如何被学区房绑架的?
多校划片将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未来学区的摇号式入学将会变得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区房购买的风险性就会与日俱增,虽然学区房依然意味着一个可能去好学校的摇号资格,但是其内在的风险却是不言而喻的。
进入2016年以来,如果说有什么最能拨动中国人心弦的东西?那么无疑就是一路走高的房地产。最引人注目的也许还不止是房价,而是房价中毅然挺立的学区房。而北京市一纸多校划片的新政,竟然在房地产市场中引起轩然大波,在不少城市学区房的价格会超过普通住宅价格多倍不止,学区房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家长心目中难以言说的痛。
纵观全国,如果说有什么能够牵动所有家长的心的话,恐怕只有两个房子与教育,这两大历史性命题可谓是中国父母最舍得花钱的两件事,当这两件事的结合体学区房出现在中国家长面前的时候,愿意付出天价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情了。每到三四月份,中小学招生入学季的来临,就会引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学区房的热潮,学区房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在北京46万/平的神话学区房已经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常态,在上海用数百万元购买只有十几平的老公学区房也是寻常之事。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目中,学区房早就与高不可攀的价格画上了等号,并逐渐演变成为绑架中国家庭的头等难题。
1
那么学区房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教育一直被作为一种公共品或半公共品来看待,但是教育却是一种最为特殊的半公共品,它既没有公共品的非竞争性特征,也难以具备公共品的非排他性特征,因此,在中国将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来提供其实是并不现实的。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被集中在少数的城市与区域内,而中国中小学入学又是采取就近入学划分学区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托于教育资源的学区房就应运而生了。
其实学区房的价格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学区房价格=所在区域的房地产区位价格+所在学区的教育资源溢价
以上海一套均价8万左右的老公学区房为例,与其区位相当的非学区老公房价格平均在3-4万,那么学区房的所在学区教育资源溢价就是4万元左右,一套40平左右的老公房,家长就必须为其多支付160万元以上,这种教育资源溢价就等于上海的父母要多花一百多万购买了一个优质小学的学籍。
以市场的供需理论来说,过高的价格会导致需求量的下降,所以只要学区房价格高过了市场的均衡底线,那么学区房降价也就成为可能了。但是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由于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再配合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所有的购房家长都认为优质学校的入学名额是一个持续性增值的过程,并不存在价格下降的预期,这就意味着学区房将会是最增值保值抗跌的风险投资品,学区房的价格上涨也就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性预期。
2
学区房的潜在高风险
第一,学区房的存在严重扭曲了家庭的消费行为。具体来说,影响学区房价格公式的前半部分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在这个部分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多是交通的便利程度、其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理区位、周围商业综合体的数量及生活便利程度、周围公共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居住环境的良好程度等等。这些因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不会轻易的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学区房的存在,不少家庭的购买行为就发生了扭曲,由关注上述的影响因素,转变为一点,只关心与房子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很多的父母购置学区房都会选择环境最差、最小、最不适宜居住的房子,因为这些房子价格相对较低,并且容易转手,等孩子长大不需要学区之后,还可以加价卖给下一轮适龄儿童的家长。
第二,学区房的高价是畸形的教育资源资本化。在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其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源于房产税等不动产税收,因此,政府就会有意识的将教育资源投入的更为平均,甚至会将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投资于地方教育,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水平的提升则会直接带来相应辖区房地产价格的提升,从而政府可以从房地产上收到更多的税收,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教育资源资本化循环。但是反观中国,中国的教育都是由财政直接划拨资源,并且投入资金较少很难做到教育平均化,因此各地会出现了省级示范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区级重点学校等现象,这些学校的存在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但是由于这种模式的投入不均,让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变得畸形,导致了教育上的高峰与洼地,必然会引发直接的市场行为,其外在表现就是有优质资源的学区房成了香饽饽。
但是,这两个分析有一个关键性的要素,那就是“学区房=入学名额”这个等式不能变,一旦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有变,或者学区房的划分标准调整,那么这个等式逻辑就会被瞬间逆转,本来一个必然会保值增值的房地产投资,就会演变成为一种高风险投资,谁都不能保证会成为最后一个接盘者。
但我们发现的是,大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区的态度是明确的,越来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使用多校划片,学区资源整合的手段,可以说,多校划片将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未来学区的摇号式入学将会变得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区房购买的风险性就会与日俱增,虽然学区房依然意味着一个可能去好学校的摇号资格,但是其内在的风险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的话,那么学区房无疑是其中风险最高的泡沫之一,未来学区房会不会成为第一个破灭的房地产风险,值得广泛的关注。
推荐阅读:与你有关!多地已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这类人的钱包最受伤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4月发布的《关于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
7月1日开始,多地纷纷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与往年不同,部分地区在今年还调整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上限。根据国务院4月发布的《关于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要求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得超过12%。广东、安徽、天津、重庆等地先后下发通知,将住房公积金最高缴存比例从20%、15%等调降至12%。
多地上调公积金缴存基数
7月1日起,多地开始执行新核定的公积金缴存基数标准。新设定的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下限,分别以当地2015年度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依据。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6月21日发布通知称,根据计算,2016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5102元,职工和单位月缴存额上限均为2551元。而2015年北京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上限为4654元,相比之下,本年度提高了448元。
南京要求,2016年度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最高不超过南京市2015年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的3倍(20200元),首次突破“2”字头;同时,月缴存额上限为4848元,较2015年度的4368元提高了480元。
上海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的相关通知显示,2016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2494元,较2015年度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2290元的上限,提高了204元。
多地落实缴存比例“限高令”
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各地区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凡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不得超过12%。
基于此项规定,广东、吉林、安徽等地将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比例上限从20%调至12%;福建、重庆、天津等地从执行最高缴存比例15%调降至12%。
经营困难企业可补缴、缓缴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经营困难企业可享有相应的“放宽”政策。即通过相应审核后,允许其补缴、缓缴公积金,各地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和审核条件。
这些调整对职工收入有什么影响?
基数上调的影响
调整后,在缴存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职工到手工资可能会略有减少;但每个月缴存的公积金变多、单位同步缴存金额增多,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收入将增加,从购房和最终提取收入来看,其实是利好。
缴存比例下调的影响
这项规定对公积金缴存比例本来就在12%及以下的小伙伴们没什么影响。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超过12%的小伙伴,会受到一定影响。
其实个人少缴存的部分还是回归到自己工资上,等于是自己领到的工资现金增加了,减少的只是公司缴存的比例,如果从20%的缴存比例将至12%,实际上,真正损失的相当于是每个月少了8%的工资。
对哪类人影响最大
缴存比例设上限,主要针对于那些国企以及那些缴纳高额公积金的企业,因为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大多数都达不到12%,政策改革基本受不到影响。对于那些缴纳高额公积金的企业的员工来说,这次受伤的必然是他们,职工福利变少了,公积金账户的钱也变少了。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公务员、石化、电力、烟草、国有银行等高公积金额度群体中,行政级别同级人员的公积金额度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国有银行、烟草、电力、石化和公务员。
公积金缴存额少了会有什么影响?
1、影响公积金贷款额度
不少城市公积金贷款额度与每月缴存比例和公积金账户余额有关,例如广州,按照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计算的可贷额度计算公式为::贷款额度=账户余额×8+月缴存额×到退休年龄月数。
深圳规定:贷款额度=公积金账户余额X14倍,假如降低了公积金缴存比例,就意味着月缴存额和账户余额会减少,公积金贷款额度也会跟着“缩水”,这对于一部分经济能力有限的购房人来说是不利的。
另外,住建部表示《公积金管理条例》正在修订中,修订内容包括扩大公积金提取范围,以后公积金可以用于装修、交物业费,缴存比例降低后,能够用于装修、交物业费的额度也会减少。
2、影响信用贷款额度
通常来说,一个人申请信用贷款的最高额度一般为个人工资的10倍,比如你月工资是10000元,能申请到的最高额度可能就只有10万元。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加分项,比如职业性质,或是财力证明等。公积金缴存比例不能证明工资多少,但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公积金缴存比例越低,想拿到最高贷款额度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对于申请信用贷款的人而言,虽然工资流水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公积金缴存证明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辅助材料。(转自搜狐理财)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