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生活  金融

中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8-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提出做好金融工作的四项重要原则,明确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三大主要任务,这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如何优化金融人才培养,亦成为重要课题。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为目标,自2011年第一届招生以来,这种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认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平牵头组织下,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就中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调研,系统阐述了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方法,对于我国金融人才教育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金融硕士于2010年获批设立,并于2011年开始第一届学生招生。相对于MBA、MPA、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等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招生,至今已经开办了20年左右的专业而言,金融硕士起步晚。但金融硕士项目发展迅速,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和报录比不断创新高,成为所在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金融专业学位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设立的,即从2011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专业学位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达到1∶1的招生人数比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步实现通过硕博连读的模式实现学术深造。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要与实际工作发展需求相结合。

  其一,旨:为中国金融和发展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

  其二,目标: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这种卓越实践能力体现为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富有创新的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

  其三,:融合、知行合一。同时注重培养四种意识与四种能力要素。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四种能力要素:创新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业务开展的能力。

  其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中国金融、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致力于培养金融分析师、风险(财富)管理师、产品设计师、金融市场拓展者以及金融企业优秀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等高层次人才。

  其一,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上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要整合传统资源,建立系统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组建一批目标清晰、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实效明显的教学实践,为金融专业硕士职业化道提供过渡性平台。

  其三,教学内容。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其中专业选修课应占较大比重。每一个培养单位特点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各个培养单位的不同特点要形成多个不同模块和“课程组合包”,以实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多元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国际性与中国元素的结合。不赞成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全面照抄、照搬美国欧洲的课程;另一个极端是,仅仅讲授本土的东西。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学习现代金融学知识体系和理论范式,但全盘照抄、照搬不行。也反对仅仅介绍本土的传统,讲一些传统落后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现代金融学中成熟的理论、方法。要把两者很好地要结合起来。

  其四,教师(导师)的双轨制或“双师制”。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要防止金融专业型硕士与金融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的倾向。

  其五,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确定的一般标准与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相结合。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必修课上,各培养单位办出特色是金融专业硕士生命力的体现。鼓励各培养单位特色办学,适度竞争。教指委一般标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经济学、金融学、工具和方法)的相对规范和完整上。

  其六,国际化与中国元素的结合。鼓励引进国际课程、双语教学,海外游学、国际暑期课程、国际学生交流。鼓励在海外金融机构建立实习实践。要主动参与国际人才培养市场的竞争,努力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教师队伍、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金融精英。在提升国际化程度时,要注意与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金融元素的结合。

  以上梳理了金融专业学位的核心要点,但需要全面了解金融专业学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还需要结合金融教指委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梳理。

  教指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下的从事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组织,其旨是:研究、指导、评估、认证和咨询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推动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与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一届金融教指委任期从2011年至2016年,第二届金融教指委任期从2016年起。与此对应,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6年是探索和发展阶段,2016年之后是巩固和提升阶段。

  2011年至2016年,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探索发展,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逐步探索出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大部分院校在金融硕士项目设立之初,金融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区别不大。经过5年探索,已逐步建立起系统的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应用型教材教学、设立实习实践课堂、制定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评价标准、建立高校导师与业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等特色鲜明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毕业生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专业内就业率较高。从已经毕业的近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除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读博士、出国之外,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或者其他企业的金融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大部分院校的金融硕士毕业生的签约时间、签约率等就业指标都在所在院校处于领先地位。从部分院校对用人单位对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金融硕士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评价较高。金融硕士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较高,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认可。

  培养单位数量多,发展水平逐步分化。在6年发展中,由于招生规模、对金融硕士项目的态度与思维、项目管理的精细程度、地域和政策等等各种因素,各培养单位的金融硕士项目水平逐步分化。

  一些院校招生规模大、投入多、管理精细,所办项目特色鲜明,项目进入了良性循环。部分优秀院校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其自身特色和优势,树立了项目品牌,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既有关于金融实际工作和研究所需专业知识、方法和工具的必修课程,又有体现学科方向、可由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的专业选修课;充分结合学校优势、地域优势,开展校内学院间的合作模块课程学习,或切实建立校企间合作培养模式。而少数院校规模小、培养模式不及时更新、不及时转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明显。

  其一,金融硕士项目授权点与招生情况分析。2010年,金融专业学位硕士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一批授权点有86所院校(其中有两个授权点在2013年合并)。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4年,新增第二批授权点院校55所。目前共有140个授权点院校具有招生资格。

  金融专业学位从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金融硕士的报考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等指标逐年升高:从2011年的不到5000人报考到2015年近20000人报考,报考人数翻了两番;招生人数也从2011年的2231人增加到2017年的6000多人,增长了3倍左右;报录比也从2∶1左右提高到4∶1左右。

  首先,高度重视项目与培养方案。2011年6月,第一届全国金融硕士培养单位院长(系主任)大会上,金融教指委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各项重要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对金融硕士发展背景、战略意义及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以此为指导,教指委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从定位、培养、、培养目标、应具备的四种意识、四种能力要素等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如何处理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与实际能力训练的关系、课程学习与案例分析的关系、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的关系、基础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关系、一般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的关系等,为培养单位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1年,金融教指委成立之时,为了使培养出来的金融硕士适应金融实践工作的需要,研究制定了金融硕士培养方案,并各培养单位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所在地区、体现各自优势的培养方案。2014年,金融教指委又根据新的金融市场形势,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根据2015年的评估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根据教指委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培养方案。部分招生量大的院校根据其师资特点和区位优势,制定了多个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学生的欢迎。

  其次,提高教材和师资水平。构建完整的核心课程教材体系,大规模开展师资培训。2011年教指委组织专家团队启动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编写工作,2012年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2013、2014年,6本教材先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大部分院校均使用教指委推荐的核心课程教材。

  金融教指委于2013、2014年组织了6门核心课程培训班,分别在南京、厦门、上海、成都举办,每门课程实际参加者均在100人次左右。第一轮师资培训工作在2014年初全部完成。在培训班授课基础上,还通过组织座谈会、满意度调查、征集对培训班的意见与等形式了解各培养单位的教学情况。通过大规模师资培训,规范核心课程教学、促进培养单位间师资交流。

  另外,重视案例教学。具体措施体现在:多次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建立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库,举办全国教学案例大赛。金融教指委近3年每年组织案例教学的相关主题报告、教学示范培训班等。在广泛学习国内MBA、MPA、MPAcc、法硕等成熟专业学位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4月还聘请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专家前来分两期培训了全国金融硕士授权点相关教师。

  同时,金融教指委鼓励和引导各培养单位开发适合中国金融硕士教学、体现中国国情的教学案例,制订了《中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方案》,并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大赛”。第一届大赛收到案例145篇,评选出29篇作为第一批优秀案例并入库。2016年举办的第二届案例大赛中,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培养单位的有效案例205篇,评出40篇作为获案例。结合案例大赛的参评人数和案例质量具体情况来看,突出体现两个特点:(一)、参赛人数增加显著,教师对案例创作的积极性提高。(二)案例规范性增强,质量提升。

  其三,金融硕士项目学位论文环节分析。为引导学生注重学位论文的实践性,教指委于2012年制订了《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从论文选题、分类、撰写、评阅、答辩形式等各环节均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鼓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报告等应用型论文,推动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根据2015年专项评估以及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以应用型为主,与金融实践联系密切。

  为了增强交流学习,更好地引导应用型论文写作,从2015年起,金融教指委每年组织开展“全国优秀金融硕士论文大赛”。大赛的重要评分原则就是论文的实践性。第一至第四届毕业生的论文已经完成优秀论文评选,根据评委对三届参赛论文的评审意见,以及结合2015年专项评估对部分培养单位的实地调查情况进一步研究分析,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由注重论文的学术价值逐步转向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各培养单位、论文评审教师对应用型论文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上)

  (执笔:赵锡军、刘庭竹、赵璟夷。赵锡军,全国金融教指委委员兼秘书长;刘庭竹,全国金融教指委办公室主任;赵璟夷,全国金融教指委秘书处职员。)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一般五年召开一次,在1997年底、2002年初、2007年初和2012年初共召开过四...

  市海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