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询:乘智能汽车量产东风,车规级激光雷达开启新蓝海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
- 受安全事故影响,自动驾驶安全性已成行业关注焦点。各国也在不断探索及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汽车上路扫清障碍。展望未来,智能驾驶汽车正在加速放量,车规级激光雷达迎来“上车”最佳发展良机;
- 随着智能汽车开始进入市场,困扰激光雷达上车的量产难、成本高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其中,华为、览沃科技等本土企业已经具备量产条件,一旦量产提速,激光雷达上车成本有望下探到200美元/台,乃至100美元/台,为激光雷达上车、推进智能汽车普及提供条件;车规级激光雷达也将开启百万级放量时代;
- 目前本土激光雷达企业与国际企业同处于同一起跑线,不过国内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汽车率先放量,支持本土供应商的主机厂越来越多。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本土企业有望组团成为ADAS激光雷达第一梯队。
全球汽车产业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之时,智能化变革也已悄然来临。其中,作为自动驾驶重要核心器件的激光雷达,经过去多年的研究,半固态技术路线终于被确定。在小鹏P5拉开序幕后,北汽极狐、WEY摩卡、蔚来ET7等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将陆续量产上市。
这意味着,基于激光雷达的更高级别辅助自动驾驶时代开启,上游供应商激光雷达企业,将迎来真正的放量时代。而国内致力于成为新一代一级供应商的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本土供应链企业将直接受益,共同拉开基于激光雷达的新蓝海。
智能汽车增量爆发在即,年复合增速达21%
让汽车实现智能化,解放人类双手,一直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追求,但受限于技术,智能汽车一直停留在影视剧中。而随着电动车三电系统、5G、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AI芯片等基础技术的整体进步,让汽车智能化有望从理想照进现实,可以预见,全球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目前汽车电动化正以非常快的增速逐年递增,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0.82万辆,而到2019年已达210.17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疫情冲击下逆势增长,达到312.48万辆。2010年-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复合增速达81.18%。进入2021年,这一发展趋势还在延续,其中,仅中国市场部分,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40万辆-260万辆,销量或将较2020年翻一番。
与此同时,世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正持续加大,已从2017年的1.2%提升到今年前7个月的5.8%。具体到各国,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中国等地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分别提升至62.6%、34.4%、20.6%、13.7%、13.6%、13.5%、13.3%、12.1%、9.1%。随着美国等国加大投入力度,全球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进入强势发展新阶段。
汽车电动化的快速发展,正加速推动汽车智能化前行。特别是特斯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头部造车新势力,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五菱新能源等率先完成电动化转型的传统主机厂,以及奥迪、奔驰等正向电动化转型的豪华汽车品牌,纷纷拉开了汽车智能化的下半场。
不过,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停留在较为低级的L1、L2级辅助驾驶阶段,以特斯拉为代表的L2+级辅助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得还不多,而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尚停留在样车验证阶段,特别是特斯拉、蔚来汽车接连发生多起由自动驾驶引发的安全事故后,主机厂对“自动驾驶”的推进变得更加谨慎。
而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5的推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始了新的征程,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多个主机厂纷纷踏上了量产的同一起跑线,随着量产时代的到来,全球汽车产业将开启全新的智能化新蓝海。
Gartner分析认为,全球L3级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019年增量为38.8万辆,到2029年,这一增量将提升至25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为21%。其中,乘用车占据主要增量份额,将从2019年的38.2万辆增加至2029年的217.5万辆;增长最快的是商用车,2019-2029年的年复合增速为51%。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为L2级及以下等级的初级形态,主要依赖于人工操控。Gartner认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带来的监管困难,2025年之前,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推广应用仍将受到阻碍。不过,随着汽车产业快速变革,各国已在积极准备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产业配套。
时下,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荷兰、英国、中国等已在着手相关法律、法规探索。仅中国部分,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即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也已发布。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同步积极跟进,纷纷推出适应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如山东省的《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上海市的《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推动新一代车规级器件、智能汽车、网联汽车的加速发展。Gartner分析认为,预计到2028年,全球将有1/5的国家制定出允许量产自动驾驶汽车合法运营的积极法规,为智能汽车合法上路扫除障碍。
激光雷达将成新标配,2029年需求量或超500万颗
汽车智能化之路已经越来越清晰,自动驾驶级别也将从目前的L0-L2级向L3级乃至更高级别发展,而随着自动驾驶级别越来越高,对传感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用到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红外成像等。
其中,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均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产品,被当成是自动驾驶的存量零部件来使用,已成为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不过,这三种技术方案各有优劣势,如摄像头,受环境、光线、天气的干扰极大,且展现的是二维图像,单摄像头方案难以实现测距功能,且视频方案对AI算法、算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无形中低成本优势被价格昂贵的算力芯片抹平。而近年来,主打视觉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接连发生安全事故,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由此,视觉技术更多地被用于车道偏离预警LDW、车道保持系统LKA、防碰撞报警系统PCW、360环视等场景。
超声波雷达15米以内的探测距离,无法满足远距离探测需求,直接决定了该传感器的辅助特性。而毫米波雷达全天候的属性,是其他几个感知方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其最大不足是成像分辨率低,由其延伸发展而来的4D毫米波雷达被当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鉴于各感知方案的优缺点,大感知融合方案成了必然,而弥补其他传感器天然缺陷的重任就落在了增量零部件激光雷达身上。从2017年奥迪A8首次搭载上车至今,激光雷达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分辨率已从早期的4线提升到了等效100线及以上,实现150米以上的探测距离,可以满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需求。
而影响激光雷达上车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量产和成本。
对前者,行业在综合了机械式激光雷达、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固态激光雷达后,逐渐明确了半固态激光雷达这一时下最佳方案,华为、览沃科技等企业推出的激光雷达均为此方案。同时,这两家企业均建立了对应的量产产线,其中华为Pilot产线产能规划为年产10万套/线;览沃SMT产线产能规划为20万套/线,为激光雷达量产上车做好了准备。
在价格上,相比早期数十万美元/台的高昂价格,随着量产的到来,激光雷达价格迅速下降到了千美元级别。根据华为计划,其等效96线激光雷达的价格将要下降到200美元/台,未来目标是将价格下探到100美元/台,解决激光雷达上车的成本瓶颈,为L3级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提供可能。
根据目前价格走势,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的价格较为明确而稳定,短距毫米波雷达价格约为300元/颗,长距毫米波雷达约为700元/颗,超声波雷达约为70元/颗。摄像头根据应用的不同,价格有所差异,整体上,前摄像头价格约为600元/颗,环视摄像头约为150元/颗,驾驶员监控摄像头约为200元/颗。
同时,国联证券研究所根据各主机厂配置情况对量、价格估算得出,目前主流采用的激光雷达价格约为2000元/颗。随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的到来,惯性导航、红外夜视等增量零部件也将紧随激光雷达搭载上车。整体来看,目前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造价约为11460元/辆,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造价或将提升至接近1.7万元/辆。
不同智能驾驶级别的传感器方案估算
单位:元、颗,图源:国联证券研究所
主机厂即将推出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中,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以1-3颗较为常见,部分车型则计划搭载多达5颗激光雷达,如本田Legend。以每辆量产智能车搭载2颗激光雷达计算,根据Gartner对智能车增量预测,2029年全球对激光雷达的需求量将高达500万颗以上。
半导体咨询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于9月2日发布的《汽车和工业应用的激光雷达》报告中称,2020年全球激光雷达的总市场规模为17.66亿美元,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激光雷达渗透率为1.5%;到2026年,激光雷达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57.18亿美元,应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渗透率将达到41%。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半固态激光雷达方案也将会切换为性能更优、集成更方便的固态雷达方案。随着量产时代的到来,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车载传感器价格也越发亲民,Gartner分析认为,到2027年,提供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传感器成本将比2020年下降约12%。
主机厂+Tier 1联手挖掘激光雷达新蓝海
根据各主机厂规划,截至目前,有超过23款车型计划搭载激光雷达,不少车型均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量产上市,各主机厂均在暗自发力争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智能车”。不过,随着9月15日小鹏汽车P5的推出,宣告小鹏汽车已成功夺下该头衔,同时也拉开了激光雷达智能汽车量产的序幕。
截至目前,全球致力于车规级激光雷达研发的企业很多,国际主流企业有Ouster、Velodyne LiDAR、Luminar、IBEO、Innoviz、Aeva、Quanergy、Waymo、图达通Innovusion等,国内代表企业有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雷神智能、北科天绘、北醒光子、览沃科技、一径科技等,欲借助智能汽车兴起的机遇,发展成为新一代Tier 1。同时,法雷奥、博世、大陆、安波福、采埃孚等传统Tier 1也早早布局,借助渠道资源及整体供应能力蓄势待发。
集微咨询(JW insights)统计发现,在已公开新一代智能汽车的主机厂中,多数车型均计划于2021年-2022年推出,其中最积极的是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等本土造车新势力;其次是上汽R、上汽智己、北汽极狐等传统车企布局的智能汽车品牌;传统主机厂中,以德国的奔驰,日本的本田、丰田等为代表的车企参与度较高。
根据公开数据,各家主机厂所选用的激光雷达企业合作伙伴非常分散,与国际的IBEO、Luminar、Innovusion,国内的华为、览沃科技、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均有合作;传统Tier 1供应商中,法雷奥、大陆集团和电装也走在行业前列。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主机厂与激光雷达供应商之间还没有形成固定合作伙伴关系,有部分主机厂同时选择多个供应商进行上车验证,如小鹏汽车同时与览沃科技和禾赛科技合作。
还有一个现象是,欧洲车企倾向于选择欧洲的供应商,日本企业更愿意选择日本的Tier 1。而中国大陆的主机厂较为包容,激光雷达供应商覆盖本土、欧洲、美国企业;不过,造车新势力主要选用本土品牌为主,或是参股公司的产品。
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统计数据,目前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法雷奥,为28%;速腾聚创以10%的市占率位列第二;览沃科技、电装以及大陆集团均以7%的市占率并列第三位;但对应的营收都不高,如览沃科技,对应营收约为185万美元。
从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榜单还发现,市占率前五名的激光雷达企业中,法雷奥、电装以及大陆集团均是老牌Tier 1供应商,唯有本土的速腾聚创、览沃科技为新崛起的激光雷达企业。需要说明的是,法雷奥还是IBEO、LeddarTech、北醒光子等激光雷达企业的合作方或股东,其市占率由多家激光雷达企业共同贡献。
由上分析,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目前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市场尚处于起步期,主机厂对应的供应商也相对分散,未来可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巨大。同时,从市场份额看,本土企业具备较强优势,借助国内搭载激光雷达智能汽车量产的风潮,本土激光雷达企业将取得先发优势,乘风崛起。其中,速腾聚创、览沃科技、禾赛科技以及手握众多主机厂资源的华为,有望形成车规级激光雷达第一梯队供应商。(萨米)
,竟组词,猪猫红军,下载qqlive http://www.cityruyi.com/lm-2/lm-1/10039.html- 标签:,涨停的股票能买吗,齉龘齉齾爩麤龗灪龖厵纞虋,秦皇岛建材市场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
-
集微咨询:乘智能汽车量产东风,车规级激光雷达开启新蓝海
集微咨询(JW insights)认为: - 受安全事故影响,自动驾驶安全性已成行业关注焦点。各国也在不断探索及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为智…
-
从芯定义存在感应,矽典微首推毫米波生命存在感应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由物联网带动的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也快速发展,而其中的感知…
- 赣锋锂业:与特斯拉签署供应氢氧化锂产品合同,目前锂精矿库存充足
- 杰理科技:十年磨砺,芯片平台型公司初长成
- 提高AI模型数据吞吐量 芯动力发明神经网络权值存储方案
- WiFi芯片涨价20%?联发科:不评论价格
- 指标分析师:电视面板价格12月或明年初止稳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