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文化

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浙江乡村浙江民俗文化浙江十大最美景点

  一条山路甩上峰岭,穿越四合山壁,拐过几十道弯,就见山峦怀抱的村落

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浙江乡村浙江民俗文化浙江十大最美景点

  一条山路甩上峰岭,穿越四合山壁,拐过几十道弯,就见山峦怀抱的村落。一群古树遮蔽着村口,有白鹭从溪边飞来,栖满枝头浙江民俗文化。站在高处俯瞰村子浙江民俗文化,房屋沿着山坡向上延伸,黄墙黑瓦、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恢宏的建筑断面。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小布达拉宫”的松阳县杨家堂村。

  每一座历史文化村落既是一扇厚重的窗口,望山看水,承载着乡愁;又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确保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省委夏宝龙如是说。

  依山傍水,古寺兀立。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井然有序的整体,构成一组神秘的东方文化立体符号浙江乡村。

  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的建德市新叶村,由包括15座祠、厅、堂、阁的150余幢明清古建筑组成,被古建筑专家称为“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这是浙江连续第三年召开的同一主题的现场会,参会的省委王辉忠语重心长地说,对历史文化村落,“如果我们不精心打造,不能够充分挖掘利用浙江民俗文化,就有愧于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有愧于先人的智慧和创造。”

  两年之前的2012年5月9日,省委、省政府在江山市召开了第一次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时任省委李强到会说:“要站在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切实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浙江历史文化悠久,早在10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浙江大地上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就有了人类的活动。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城池与乡村的功能分野日益明显,农村人口从散居转向集居,村庄逐渐形成规模,并以宗族姓氏为主,根据山川地形、日月风水、经纬变化、文化取向,形成了传统的村庄建筑制式。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就开始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探索。浙江目前确定的历史文化村落有971个,其中90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全国领先。

  2003年,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明确把保护古建筑古村落作为重要内容。时任省委习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200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优秀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文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浙江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将历史文化村落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范围,实行特殊保护,防止大拆大建和人为破坏。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以西塘、乌镇为代表的一些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保护利用模式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但从全省范围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村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已是满目疮痍,有的正在逐渐消亡,连片且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越来越少,一些健康的民间习俗逐渐消逝。

  省委、省政府分析认为,无论是美丽乡村还是美丽浙江,历史文化村落都是江南水乡的金名片,是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重点工作。

  2012年4月,浙江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有集中县规划全覆盖,历史文化村落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同时出台《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让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浙江省农办牵头完成的《浙江特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思路与对策研究》一文披露,浙江古村落建村历史普遍久远,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年代最久远、保存完好的新昌县西坑村,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历史文化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的原生态。浙江在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把保护好古村落历史风貌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各地必须把保护保全无条件地放在第一位,坚决避免单纯按商业盈利模式制定开发方案、进行破坏性开发。

  在保护方法上大力倡导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把人、建筑、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保护,努力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浙江十大最美景点。

  江山市廿八都古镇、兰溪市诸葛村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浙江十大最美景点、富阳市龙门古村、莲都区古堰画乡、诸暨市斯村、楠溪江畔古村落群,都是立足于保护保全来开展有序利用,保留了古建筑、古文化的原汁原味,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由于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真重视、启动早浙江乡村,浙江在保护利用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各地研究制定保护政策浙江民俗文化、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加大保护资金投入、适度开发乡村旅游等,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保护利用的路子,一批特色古民居与优秀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遂昌县实行分类保护、挂牌保护的方式,将全县的古建筑分三个等级进行保护,并挂上“古建筑登记保护点”标志,力避“保护性破坏”和“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墙体白化”。

  嵊州市施家岙村用好“女子越剧诞生地”这一得天独厚的金名片,投入资金,修缮古戏台,利用古民居创建民俗博物馆浙江十大最美景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缙云县河阳村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以合作社等模式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在风貌协调区发展旅游,控制核心保护区的接待量,避免过度商业化给村落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2年至今,各地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一批正在消逝的历史被保留了下来,部分历史文化村落完成大部分整治工作。

  在形态保全上,兰溪诸葛村、永嘉苍坡村等根据山川地形、日月风水而布局的村落形制得以保全,天人合一的古老家园得以再现;淳安芹川村、开化霞山村等以修复小桥流水式古民居为着力点,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徽派古村落美景正在彰显。

  在生活记忆上,新昌梅渚村、苍南碗窑村以再现记忆中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为主题,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百工博物馆、手工业博物馆。

  在美化环境上,建德新叶村浙江十大最美景点、临安河桥村等通过结构降层、立面改造、异地搬迁等办法,不仅彰显了古村整体风貌,还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江山永兴坞村、龙游志棠村、常山彤弓山村等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古村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文化传承上,衢江区楼山后村挖掘了明孝贞皇后的“善文化”,遂昌长濂村大力弘扬“状元文化”,嵊州华堂村整修九曲水圳、重现曲水流觞,东阳蔡宅村恢复了女子高跷队、莲花落、挂灯等民艺民俗,进一步凸显了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个性。

  2013年,浙江省、市浙江民俗文化、县共投入资金9.29亿元,根据规划,每个省级重点村的资金投入将达到2000万元左右。

  散落在楠溪江畔的220多个古村落,是永嘉美丽风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化史书库”的村落,极具开发价值。

  永嘉县提出“村外建新村,村内搞整饬”,出台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系列政策,鼓励古村落居民向城镇集聚;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已列入省级重点的历史文化村落,重点开展抢救性保护。

  经历千年风雨的苍坡古村,完成了统一的修葺保护。如今走进村里,人们看到的是鹅卵石铺就的干净道路、倒映着白墙黑瓦的清澈池水,成片的古建筑和远山近景构成了一幅楠溪古韵图。

  村里的永嘉学派义学祠、昆曲馆、象棋馆等一系列文化礼堂、展馆也相继建成开放,让苍坡村的乡村文明得以展示和传承。据了解,像苍坡村这样的文化礼堂和展馆,仅去年,永嘉就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建设了近60个。

  杭州市决定每年启动20个左右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到2017年,要完成10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村和1000个单体古建筑修复,使现有历史文化村落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去年以来,已对1万余处农村历史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累计完成修缮2000余处,数量居全省之首。

  松阳县是丽水市古村落保持最完整最多的县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目前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17个、其他传统村落41个。当地党委政府强调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来构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037处历史文化建筑挂牌保护,确保古村落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存在和延续。

  除了南坞,在绵延数百里的仙霞古道沿线,还散落着众多文明古迹。大陈、清漾、和睦、永兴坞、勤俭、三卿口、浔里,这些形态各异、质朴典雅的古村落,承载着江山人共同的乡愁。

  据统计,目前江山共有各类历史文化村落102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村(镇)3个。

  秉承“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理念,江山建立日常性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十大最美景点,科学编制《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体系规划》,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让古村落有机融入到幸福乡村建设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浙江的历史文化特色
  • 编辑:贾烨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