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文化

浙江名人事迹积淀文化底蕴浙江风俗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浙江名人事迹积淀文化底蕴浙江风俗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民俗中,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是真正的结束。“龙抬头”和天象有关,是中国古人仰望苍穹所捕获的浪漫与神奇。古代“二十八宿”七星为一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东南西北各据一方,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前后,青龙七宿天黑时分,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万物在此时萌发苏醒,开犁耕地和播种的时节到了。

  青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东方、春季和生命、繁荣和希望。青龙在中国五行学说里代表着木属性,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大地的复苏,代表着生长、发展和新生,因此青龙也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气息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它被认为能够掌控风雨,带来丰收和好运。青龙七宿抬头代表着一年农耕活动的开始,因此在古代这天又被叫做春龙节、春耕节、农桑节等等。还有认为“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在这天祭拜土地神,湖州城北白雀瑶家坝村每年在这一天,都要举办庙会,演戏以酬土地。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土地肥沃、庄稼茂盛和生活健康的愿望,“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对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水是农业的根本,龙深受人们敬重。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二,往往在雨水、惊蛰、春分期间,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庄稼人眼里浙江风俗文化,“龙抬头”是很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个时节,是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因此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作为一个喜庆的日子,二月二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青龙是东方星宿名,道教所信奉的东方之神,古时行军以画青龙的旗帜表示东方之位。现存的湖州古石桥中的青龙桥就超过了十座,主要集中在南浔区,不仅寓意吉祥,而且都有方位标识的意味。

  南浔区和孚镇张村村的青龙桥,三孔石梁桥,桥上的莲花字堂有元元贞三年(1297),是现存湖州最古老的青龙桥。

  南浔区双林镇雉头行政村雉头自然村东的青龙桥,东西走向,三孔石梁桥,重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兴隆村短浜头自然村地处南浔镇东南侧,位于湖州最东端,与吴江桃源镇宅里桥村隔河相望,全村四面环水,横跨北阳河上的青龙桥是正宗的东方青龙了,为江浙两省的界桥。桥初建无考,七年(1918)重建。南北两侧的桥联都嵌入了“青龙”桥名,南联:“青比蓝深山势秀,龙从鱼化水流芳。”北联:“杖指青垂湖地远,舟行龙护震堤长。”桥西侧有七宝如来经幢,是一根六角形、刻满六字箴言的水泥柱。

  善琏镇砖溪村南村头自然村的青龙桥,是一座单孔石梁桥,但形制非常特别积淀文化底蕴,青龙桥桥面铺设方法比较古老。横帽梁之间纵向架设木柱,木柱之上再横铺木板,最后在木板之上横向铺设石板,石板宽约40厘米、长约140厘米,这种桥面铺设方式在湖州地区独此一例。句(应读“勾”)城相传是越王勾践所筑的土城,分东西两座,东句城属于德清新市,西句城属于南浔区千金,东句城东南有五孔石梁青龙桥,西句城西北有三孔石梁凤凰桥,是一组龙凤配。

  菱湖镇东南浜村有青龙桥、凤鸣桥两座大型单孔石拱桥,两桥直线米,两桥中间还有一座单孔石梁桥,叫作凤林桥浙江风俗文化。如今的青龙桥已经闲置不用,位于公路桥一侧,但桥体完整,桥座由太湖青石与花岗石混砌而成浙江风俗文化,桥面桥栏是一色的花岗石。桥长21.7米,宽3.4米浙江名人事迹,高5.2米,台阶各22级。清光绪孙志熊编撰的《菱湖镇志》卷八《桥梁》载:“青龙桥,环石浙江风俗文化,在青龙村,明万历五年(1577)建,相传有仙人过此乃合龙门,国朝光绪十年重建。”但青龙桥上镌刻的光绪四年(1878)应更准确,《菱湖镇志》卷十三《金石》《创建青龙桥碑记》载:“桥在镇之震位,故因以名(万历五年立徐桂撰)。”震位指东方,语本《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震位即为青龙位。桥有楹联:“南国兵销,重见彩虹通要道;东方瑞启浙江名人事迹,永凭苍宿福行人。鳩工开橐架梁,偕古庙重新;龙卧屈蟠题柱,共徐碑不朽。”“南国兵销”是指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结束。青龙桥在咸同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于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

  龙舞也称“舞龙”,是湖州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气势磅礴的舞龙表演,已经成为城乡百姓翘首以盼的一道文化大餐。湖州龙舞各具特色、千姿百态,长兴的百叶龙是南方龙舞的典型代表。在湖州龙舞中也常见青龙的影子,最著名就是亮相杭州亚运会的德清桑叶龙和安吉竹叶龙。

  桑叶龙的前身是“童家墩银龙”。在德清乾元镇金鹅山村童家墩,无论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会舞龙技艺。桑叶龙形象直观生动,龙身上的片片龙鳞都被做成了桑叶的形状,通体青翠碧绿浙江名人事迹、栩栩灵动,把蚕、桑、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散发出江南蚕桑文化的浓郁气息。桑叶龙颜色特别、辨识度高,又象征着丝路之源,一下就脱颖而出,不仅是当地每年“乾龙灯会”上的主角,而且多次受邀外出展演,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叶龙已经成为当地展现民俗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为了参加“大莲花”表演,当地还给队员们定制了新的演出服,肩上是桑叶的装饰,背后盘着蚕宝宝。

  竹叶龙的始创地为安吉县昆铜乡,该地自然资源尤其是竹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有百竹之乡之称。竹叶龙始创于昆铜乡上舍村的传统舞蹈,起源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由“化龙威武之势灯”的传承人杨九龄在“化龙灯”的原型上,以竹、纸为材料创作而成。作为一种民俗舞蹈,竹叶龙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竹叶龙,时而翠竹摇摆积淀文化底蕴,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龙之气势浙江名人事迹,给观众造成瞬间竹笋瞬间龙的艺术感受。传统竹叶龙出场的时候,并没有龙,而是一根根的竹笋,半场表演后一根根笋“变身”成龙身,连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龙,有“进门笋灯、出门龙灯”的特色。

  舞青龙在湖州乡村还有不少。如德清县乾元镇幸福村青龙历史悠久,1910年前,幸福村丁家湾自然村组建了青龙队,创建了青龙。此后,幸福村青龙每逢佳节和其他重大节日,为当地百姓进行舞龙表演,红色的舞龙队员浙江名人事迹、青色的长龙在空中起承转合,煞是好看。德清县莫干山镇筏头村竹丝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文化和旅游部官网、竹木等手工编扎的“竹丝龙”,也被称作青龙龙灯,需要几十道工序,以竹丝为主要材料,辅以竹木做支架,采用编、插、嵌、剔、镂等十多种工艺,全部需要手工完成,制作一条大龙灯要半个月左右。锣鼓声响起,黑暗中只见身着橙服装的队员领着“青龙”上下翻腾,沿着村庄里的小路一路舞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东方苍龙抬起头,百虫让路,所以湖州人二月二这一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熏床炕,谓之“熏虫儿”,古人觉得这样苍龙的龙气就会引入家中。农家还会去田间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也把龙气引入田亩。老底子湖州农人一边熏田亩一边喊道:“一熏百虫不见,二熏神龙抬头。三熏天地保佑,四熏春耕开田。”稻草烧完后留下的草木灰,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叫做“引田龙”。老底子湖州人把龙性、龙形与农耕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引田龙是最具神秘气息的朴素祭祀。“龙抬头”是春耕的号角,湖州人自古勤劳,春耕要趁早,这一天一大早,农人要从河塘里罱起河泥,运到田亩,用水乡肥润的河泥为这一年新作物做滋补。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浙江风俗文化、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孩子要“剃喜头”,祝学业精进,出人头地。大人要“剃龙头”,愿平安顺遂,万事遂心。理发迎合了新一年的蓬勃之气,既饱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寄托了个人对生活的新期待浙江名人事迹。二月二这天,古人会举行“开笔礼”,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二月初二,农活就忙起来了。干农活必须腰板硬朗,老湖州习俗认为把隔年的年糕油煎食之,可以强健筋骨,缓解腰痛,故命名此糕为“撑腰糕”。这一习俗在清同治《湖州府志》中即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又留年糕食之,名‘撑腰糕’,令人腰不痛。”不论是龙抬头后的翻田、罱河泥、挑肥运稻,总之春忙正式开始,据说吃了这种撑腰糕农活干起来格外有力。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浙江有哪些传统文化
  • 编辑:贾烨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