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
【摘要】一个民族的伟大事业的成功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
【摘要】一个民族的伟大事业的成功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今天,我们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其文化底蕴来源于中国党所秉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中国党人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为主题的论文,实现了中国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党领导下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让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底蕴 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回首百年沧桑,中国党人的奋斗实践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展开的。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与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紧密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仅仅有经济的强盛,不能称其为强盛,民族的复兴必定伴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不可逆转,同样有赖于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表明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则难以自立自强。同样,一项伟大事业如果没有文化价值信仰的支撑,更是难以长久。
中国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苦难岁月,一开始就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一般来说,文化价值观体现的是文化的最核心层次,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都是中国党人不变的文化价值追求。习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理论,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志也曾经明确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正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中国才唤起了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能够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党的根本立场。1944年9月8日,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次著名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这篇演讲中,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后来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党人。
在文化实践层面,中国党人力求创制一种面向人民的、大众的文化。同志在《新主义论》中指出,“新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的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因此应该为全中华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同志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强调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群众中来。毫无疑问,这一价值导向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习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确以文化为主题的论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布局谋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自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真正对人民负责、努力倾听人民的诉求与心声。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广泛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泛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创造性,充分尊重并紧紧依靠人民的创造实践,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坚持人民立场以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永葆人民情怀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中国党才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基于这种广泛性文化价值认同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氛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获得了持续性的发展动力,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党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也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一大批充满进取精神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主义和的甄别比较,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落后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中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立足于中国国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直面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中国的与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中国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这既是中国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和建设实践的生动体现和必然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先后创造并形成了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境界。习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党人的伟大创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在社会生活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都应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二重性特点,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如此。作为西方文明产物的马克思主义,要想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真正对中国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努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必须具有能够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必须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民族性特点是不言而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但是任何传统文化都肩负着时代使命,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需要从“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结合社会现实发展赋予其时代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虽具有明显区别,但二者之间却有着高度的相融相通性
首先,在文化态度上都讲求开放与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包容性文化资源,这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交往层面强调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在个体道德实践层面倡导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根本性原因。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更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批判的、的,不但要解释世界更要变革世界、改造世界。
其次,在价值诉求上都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目的。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国文化讲求“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入世态度,认为一切知识实践的目的都在于谋人生之幸福。君子要慎独修身,养浩然之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逐步完善修养以达至善。而在马克思那里,人的问题始终是其思想建构的中心议题,马克思一生所谋求的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所谓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使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发展。
最后,在社会理想上,马克思的主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具有同构契合性。理想社会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在马克思那里,主义最终所谋求的是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人类解放和人性觉醒的美好社会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因此它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是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种社会理想深深印刻在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成为憧憬与评判理想社会的蓝图与标准。近代以来,面对国外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更激起了反抗外侮、追求实现国家富强乃至“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理想的坚定信心与决心。2016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总对一生追求“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
今天,在中国党的带领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毫无疑问,这一奋斗目标与国人对“天下为公”与“大同世界”的无限向往与渴求是相统一的,更与中国党人所追求的主义远大理想是相契合的。特别是党的以来,习总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更成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方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历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出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可以预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必将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富有生机,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不可逆转的文化底蕴,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党人历经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开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回首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伟大意义在于:
第一,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增强。40多年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党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将近30%。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些巨大变化无疑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国之所需浙江省旅游景点大全,正如习总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第二,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自信。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极大的改变,人民群众从国家发展巨变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变得更加扬眉吐气、愈加意气风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公正观念、科学理性观念等各种现代意识得到了极大发展,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普遍提升,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可以说,今日中国人民的蓬勃朝气是没有国家可以比拟的,尤其是面对一次次的突发灾难,中国人民一次次地向全世界展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不管有任何艰难险阻,有任何风雨坎坷,中国人民都能在中国党的带领下协力奋进、渡过难关,变得更加坚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只有走好自己的路,闯出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我们才能做到从容不迫、始终站稳脚跟。
第三,改革开放让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自觉。改革开放的中国越来越注重社会发展的品质。例如在经济领域,我们的发展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要培养创新能力,培育品牌意识。而这一切都表明,开放自信的中国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的文化品质,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越来越向往。习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就集中表达了中国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未来发展依靠人民,中国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国人的文化素养必将得到根本性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将越来越自觉,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改革开放让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展现出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由此国人更加坚信,在全球化时代,当代中国的真正进步需要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开放的本质就是向先进文明开放,向先进生产力开放。只有真正融入世界,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影响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尽管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偏见”仍旧存在,“有色眼镜”尚未摘下,“中国威胁论”余音未了以文化为主题的论文,但是我们“乱云飞渡仍从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对话,更加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积极、开放的中国,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这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共识。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编号:21LLMLA001)阶段性成果】
- 标签:文化底蕴是指什么
- 编辑:贾烨
- 相关文章
-
杭州宋韵文化元素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浙江省文化云
宋韵主题动画影戏《济公之降龙降世》天下上映浙江省文明馆副馆长,首映周末票房打破3000万浙江省文明馆副馆长,并当选省最高影戏…
-
浙江最厉害的名人浙江十大文化名人-杭州宋韵文化元素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最凶猛的名流
- 浙江独特的文化浙江文化传统浙江省文化大省
- 浙江独特的文化浙江十大历史名人浙江传统民间文化
- 杭州宋韵文化博物馆浙江风俗习惯!浙江独特的文化
- 浙江省文化馆招聘浙江宁波文化馆浙江文化遗产有哪些
- 浙江省文化大省浙江省历史文化简介2023/7/23浙江省文化馆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