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浙江文化

浙江红色文化精神谈谈浙江传统制造业

  11月19日,彭福云驾鹤西去,自此,云之上,享另一种自在

浙江红色文化精神谈谈浙江传统制造业

  11月19日,彭福云驾鹤西去,自此,云之上,享另一种自在。12月15日17点《温州当代文化名人名家》,缅怀彭福云,不是浮云落人间。

  2021年11月19号,原瓯海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成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彭福云先生驾鹤西去。

  《温州当代文化名人名家》曾在2016年8月播出过彭福云作为嘉宾的《草根云门》,随着他的讲述,寻访了温州众多鲜为人知的地域文化篇章。

  △彭福云2016年接受《温州当代文化名人名家》记者采访时,曾笑言平生夙愿为:“著作等身高”,图中这些书籍都是他参与编撰

  温州画家、独立美术教育者麦浪说:“彭福云很阳光、很爱笑,我手机里他所有的照片都是满脸笑容。他仙逝的那天晚上,我坐在他的遗照旁,默默在心里和他对话交谈,从未觉得他已经离开。2011年,我经朋友介绍做美术培训,请彭福云将我的教育理念书法记录。当时两人并不相熟,但他一口答应。之后,我去杭州办画展,彭福云也会到场支持。对于年轻人的帮助,彭福云总是不遗余力。”

  瓯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泽雅、茶山、石溪等地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彭福云集结各方挚友,重新探寻这些被遗忘的古文明碎片。麦浪说:“彭福云牵头一群挚友,对瓯海古道进行梳理,我负责摄影,有人负责写作,还有人负责探路等等,之后我们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整理出版。从古道梳理温州的文化脉络,在温州是从未有过的事业,需要很辛苦地翻山越岭,彭福云身上带着学者的考证精神,他总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谈谈浙江传统制造业,全身心投入到文化的引入和推广事业。”

  2016年12月9日,由《十月》杂志社和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琦君散文奖”在浙江温州颁奖。该奖以温州籍作家琦君命名,设置“优秀作品奖”和“特别奖”两个子项。

  麦浪说:“那一年诗歌节,彭福云和《十月》杂志主编一起讨论,并组织各方资源进行运作,最终落户瓯海。彭福云有多元性的艺术格调和审美包容度,大到“琦君散文奖”、“坡度诗歌节”,小到即使低到土壤里的民间艺术,都很支持。”

  与彭福云亦师亦友的书法家陈之卿,不忍再去回想有关于云门的那些点点滴滴,他说:“最近我都不愿意回忆,2007年我们相识,那个时候他刚40岁。这十几年,我与他相处的时间特别多,我们对书法的审美理念一致。他对自己的书法认知和创作非常自信,他的造诣在未来10年或20年会被更多人深入认识。他在我眼里不仅仅是一个文联主席,他更是一名最好的书法家。”

  古法造纸,温州皮纸非遗传承人常一评价彭福云:“他就是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他是温州文化界的一盏明灯,温暖过很多人。他对人真诚,爱打抱不平,我从他身上还看到了和病魔抗争的勇敢无畏。”

  长期在温从事皮革销售的作家傅建国,看待彭福云犹如是异乡的“知心人”。他说:“彭福云性格耿直,很有个性,对朋友全心全意。我去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特意发了一个朋友圈鼓励我,他说‘一个农民从安徽到温州,爱好写作,在文学的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恭喜他’。每当我身心疲惫,他都会给我安慰和鼓励。”

  “未来之星”温州文学奖获奖者,坡度诗社发起人泥人回忆起第一次和彭福云见面,觉得他是一个很特别、很有趣的人:“这个文联主席不太一样,穿着打扮非常朴素,没有架子,讲线年,我和朋友想要在温州建一个诗社,麦浪推荐了彭福云浙江红色文化精神,彭福云对此非常支持。他说瓯海本身就是中国的“诗词之乡”,有你们这样一群写作上的生力军,帮我们擦亮这个“国”字号金字招牌,让我们瓯海的诗歌、温州的诗歌从你们年轻一代人中走出去浙江红色文化精神,非常值得一做。’他说经费不要担心,文联会去协调。就这样,2013年3月21日,在世界诗歌日成立了坡度诗社,开了新闻发布会。之后第一期的《坡度诗刊》创刊号出版,反响非常好,全国各地的诗人都来了。这之后,《坡度诗刊》一届一届地办下去,从2015年开始做成了年刊。诗歌节举办了八届,《坡度诗刊》成了全国浙南地域非常有代表性的诗刊。每届诗歌节需要十几万元的经费,彭福云会陪我们拉企业赞助,谈合作。从创刊这一路走来,彭福云付出了很多精力,让我非常感动。”

  2019年彭福云确诊鼻咽癌,提前离开了瓯海区文联主席的岗位,但即使身体状态不佳,他依然和瓯海的文化人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泥人说:“彭福云老师对瓯海的诗歌发展和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任瓯海文联主席期间,把瓯海的各种文化领域的发展做到遍地开花。他走古道,采集各类民间曲艺,进行资料整理收集和完善。”彭福云的理念是开放的,对地域文化的探寻则是身体力行。泥人说:“彭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一位文联主席,最好的一个文化学者。”

  坡度诗社成员陈小瑞说:“我做文创礼品,每当有新产品,我会带给彭老师看看,请他指教。他会很认真地谈他自己的想法,给我提出很多建议。去年,我公司里的手艺人想请他写字作公司的牌匾,那时候他状态不是特别好,但他还是一口答应。他一手撑着桌子,一手写字,写完以后还把字拍起来发朋友圈,给我公司打了广告,特别让我感动。彭老师从不会说很多大道理,他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却让人受益匪浅。”

  彭福云出生于瓯海区门槛山,纵横千里,抬眼只有连绵起伏的山峦。他的家被包围在十数里的毛竹林中,丰翠欲滴,摇曳生姿。但是,他从小的第一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去看看山外边的风景……

  凭借的自身聪慧和勤勉,还有爷爷留下的“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的家训。集家人之力,彭福云考上初中专,顺利就读于平阳师范。

  从平阳师范毕业后,彭福云顺利的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让他体会到了为人师表的满足。他有学识、有想法,颇得校长赏识。

  泽雅文化站站长离职那年,作为学校文化骨干的彭福云被推荐为继任者。但是,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谈谈浙江传统制造业,教育局不放入。直到文化局领导亲自过问彭福云意向,才敲定此事。从此,彭福云迎来人生的第二大转折,离开执教8年的讲台,由教育体系转向从政之路。

  2009年年底,彭福云萌发了去文联的想法,他觉得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宝地,只要用心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任职瓯海区文联主席后,彭福云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两大部分,一是出刊物,将地域文化研究的资料成果集合成《瓯海文化丛书》,彭福云希望在退休后,能为瓯海的地域的文化资料留下可贵的财富。还有由瓯海文联出资发行的杂志,包括向全国征稿的《坡度诗刊》和《河埠头》,彭福云既是牵头人,也是主编。他在背后默默给予援助,偶尔为杂志的封面题字,有时读者也会在杂志里欣赏到署名“云门”的字画作品。

  彭福云搭建集中草根文艺力量,让民间社团蓬勃发展。当时瓯海区每个街道都有好几个社团,他让“百鸟灯”“竹丝灯”等非遗项目组成民间社团,在市里展览、出书扩大影响力。像王学釗等几位民间艺人,后来被温州城市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在瓯海区的各大社团里还有一个曲艺协会,包括三句半、相声、温州鼓词。鼓词的口口相传,保护了它的一派特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文字的记录极易出现断层,这也让传承遭遇巨大困境。彭福云便成立了鼓词创作小组,并把长篇作品列入《文化丛书》出版,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

  都说彭福云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他在提升瓯海社团知名度和温州城市文化地标上的野心却不小。“琦君散文奖”是继“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后,我市第二个全国性的文学大奖,它鼓励写作者通过文字,把情感抒发出来。每年表彰优秀作家,鼓励带动了作家群体,对于提高瓯海的文化知名度也非常有效。

  2016年11月,瓯海区中国楹联协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区”,这是瓯海区暨2012年获省级“诗词之乡”后,楹联诗词文化发展的又一突破。同时,瓯海区潘桥中学茶山第一小学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2012年,一本图文并茂的《大罗山摩崖石刻》出版发行,这是我市首次对大罗山摩崖题刻进行系统的整理成册。大罗山的摩崖就是一部温州千年人文历史谈谈浙江传统制造业,从唐朝开始到时期,一部跨度1500多年人文历史,上面的人物、地点、时间,还有特定的事件,都刻在大罗山的石头上。彭福云说,他不仅把这些记录下来给世人观看,也能使自己真正地了解温州历史。

  △探寻大罗山上所有的摩崖石刻是件艰险的事情。常常要在一块山崖上腾转挪移一整天,只为寻得最佳摄影角度

  说起和书法的结缘,彭福云说:“初三那年,忽然萌发要写书法的念头,那时家里没有纸笔,我就去买了一支毛笔在报纸上琢磨练习。考到平阳师范以后,一位老师刻蜡纸技艺特别好,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字印试卷资料,当时我刚好被班级指定负责此事。另外班级里的黑板报都是由我承包,虽然没有老师指导,但那时对书法的被彻底激发。”毕业时,一位女同学送了彭福云两支毛笔作为毕业礼物。

  成为老师后,彭福云便花大量业余时间练习书法。自学自练了一两年,彭福云的一副对联在泽雅区的一场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瓯海成立书法美术协会后,他有了很多和同行互相交流的机会,但大多数时候,彭福云都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在旧报纸上练字。墨香,成了彭福云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后,他参加了很多展览,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于是慢慢和全国流行书风有了接轨,彭福云那时候的字已颇具灵性。

  在三垟担任乡镇长时期,彭福云自费出版了一本书法集《彭福云书法精品选》,如今看来当时的字尚显稚嫩,但这本书法集对于彭福云来说,意义非凡。他亲自设计书法集的排版,温籍书法大家林剑丹对这本册子排版非常欣赏,夸奖其空灵写意。作为一名乡镇长,他每天仍坚持一两小时的书法练习,他认为书法能让自己的心灵,在琐碎的生活和繁杂的工作中得到休憩。

  当彭福云感觉自己的书法作品遇到瓶颈时,他遇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书法大家陈之卿。当时温州成立青年书画家协会,陈之卿是副会长。彭福云把自己在书法上的困惑告诉陈之卿,在陈之卿的引导下,他下定决心清空自己的“内存”,放弃原来的风格,从新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有了很大收获,一路也得到了陈之卿的鼓励浙江红色文化精神。从此,彭福云从流行书风转入经典传统领域,在审美能力方面上了很大台阶。

  艺术总是触类旁通,当彭福云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他就如同拿到了艺术这座宝殿的钥匙。篆刻的小刀买了几十年都生锈了,突然有一天拿起这把篆刻刀,他对线条有了全新的感觉,做出的石刻作品大家都拍手称赞。还有古诗词的声韵格律,以及对于禅宗的领悟,他像是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切都水到渠成地融汇贯通。

  彭福云对于书法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他曾有心语:“读,再读,做个读书人;然后书法,心有波澜,现于腕底。心境不一,气象各异。技也罢,道也罢。”

  2015年9月29日上午,彭福云第一次举办,也是他生平唯一一次举办了书画展,“云门无三”个人书画展 ,在大罗山青灯山舍举办。百余名文人雅士到场祝贺。本次共展出云门书画小品50余幅作品,包括彭福云此前创作的小楷、行书、隶书、画作等,其中也包括多幅原创诗画作品,受到业内行家诸多赞许:孤寂高雅、意境深远的书画作品。

  2019年确诊鼻咽癌后,彭福云也没有放弃对于书法的热爱。2020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也是对于他书法技艺的又一份认可。

  △病中的彭福云(右三)仍是达观开朗,今年正月书友来访,他发的朋友圈:三百六十旋黑白分明,清寒不消。唯有书斋茶暖,老梅傲雪……

  彭福云小时候最想逃离的,就是老家泽雅的门槛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那高高山坡上破旧的老房子,却渐渐成为心头的白月光。2017年,他为翻修的两层小楼取名“外爿园”,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这座竹林环绕的朴素原生的“外爿园”也安慰着彭福云虚弱的身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