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要摈弃“三疾”,心静才能寿命长
人类总是太过依赖自己的主观感受,所谓“眼见为实”,以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事实或真理,对于虚幻的思想和情绪如何能导致感冒,甚至是皮肤病、心脏病或癌症等疾病,全然不能理解。
我们宁愿相信感冒是在显微镜下能够看见的病毒,而非虚无缥缈的思想造成的。包括许多医生和科学家在内,绝大多数人本能地容易相信简单的致病因素,而不容易接受精神或情感能影响健康的观点。
殊不知,我们十分有限的器官感知能力,阻碍了对事物真实面貌的了解。人类患病真的像阿猫阿狗那样简单明了?显然不是, 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笼罩着疑神疑鬼、担忧恐惧、心胸促狭和胡思乱想的氛围。
一项在美国加州的华人中做的研究发现:中秋节这个节日对死亡危险的影响在年老的华人妇女中表现明显,因为她们在这一节日中处于中心地位,一些死亡可能会推迟,直到节日结束之后才出现。而对于犹太人或加州人等而言,死亡率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因为中秋节这个日子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其中,最大的差异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引发的死亡中,特别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表明这些疾病最易受到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另有研究发现, 接受心理治疗的癌症患者与未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其免疫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体内循环的淋巴细胞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活力也更强。
我们通常容易理解一个人的身体被外力伤害后所承受的压力,因为当你看见溃烂的伤口或血迹斑斑、被破坏的皮肤组织,会直观地感受到身体的痛苦及其对人的影响,但我们却容易忽视恶劣的情绪和糟糕的心理状态对人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人的“心”上划开的伤口。
我们能看见身体的伤口,却看不见心灵的伤口。
其实,无论是显而易见的外部创伤,还是悄然潜入的精神刺激,它们同属“应激”。愤怒、恐惧、忧虑等情绪方面的应激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做出反应,而身体创伤、剧烈湿度变化等应激源则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的兴奋。 两种应激最终都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促进身体里分泌同样的化学物质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