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拟建立人口健康大数据库 数据共享患者看病少跑腿
广州日报讯(全记者鲍文娟)近年来,“精准医学”“大数据”已成为健康医疗行业的热词,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也孕育着大市场。记者了解到,深圳卫生部门在健康数据平台的建设及利用上也有所推进。健康数据的利用首先需要海量的搜集存储,而如何打破信息孤岛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深圳正在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12361”项目,希望做到居民健康信息全方位、全周期整合汇集。此外,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的制定也是学者专家关注的重点。
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健康医疗大数据已到、医院、科研机构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卫生部门和医院聚集了最大量、新鲜及最有价值的医疗健康数据,记者了解到,深圳在利用健康大数据方面率先做出各种尝试。
最近出门要不要戴口罩防流感?只要留意深圳市卫计委公布的流感指数即可。这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应用基础上的产物。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加快整合和标准化,有助于更好地预防疾病。
深圳也是国内首个发布流感指数的城市。据介绍,这是基于深圳疾控部门持续实时进行的流感监测和分析数据,并与过去多年流感监测网络大数据进行反复验证而得出的一套指标体系。
“选取流感样病例就诊率(ILI%)、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等三个指标为判定依据,可预测未来一周深圳发生流感的风险程度。”深圳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市卫计委已发布4个面向的疾病风险指数,即流感指数、手足口病风险指数、登革热指数、感染性腹泻易感指数。
健康大数据的研究及利用首先要实现数据的共享。据了解,在8年前,南山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平台建设,目前区属5家医院和87家社康中心建立专网,实现了患者体检和诊疗信息的互通互享,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等健康信息完全共享。
这对于市民来说,最直观的效果是可避免大量的重复诊疗。据了解,全市各家医院均有自己的数据库,部分医院可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但检验过程以及原始的影像资料不能共享。而对于患者来说,CT及核磁共振是最重要的影像资料,而患者拿的携带不便,且通常打印只有80帧的效果,对于医生判断病情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一般换一家医院,患者不得不再做一次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