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动首家“健康版”区域医疗联合体
今天上午,本市举行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试点启动大会。通过整合共享医联体内医疗卫生资源,创新健康管理、医联体运行管理、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为崇明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优质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在岛内解决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市长翁铁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崇明区卫生计生委代表区所属公立医疗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委(市医改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方案》,新华-崇明医联体建立“一核二翼三会一支撑”(“1231”模式)的组织架构,体现国家和本市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导向。
“一核”是指医联体由新华医院牵头,以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崇明区中医医院)为核心单位,联合崇明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以及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统一管理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的非法人组织,医联体所属医疗机构均为的事业单位法人,“五个不变”,即:资产归属不变、法人不变、功能不变、财政投入不变、职工身份不变。“二翼”是指市十院崇明分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分别在市第十人民医院、岳阳医院支持下,主要承担部分疑难疾病和常见多发病诊疗等。“三会”是指医联体理事会、医联体执行委员会和医联体指导委员会,分别承担重大事项协调与决策、医联体运行和政策指导、试点评估等职能;医联体执委会委托核心医院即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对医联体所属医疗机构享有管理权、经营权、考核权和分配权。 “一支撑”是指市、区各相关委办局在医联体试点和发展过程中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与指导。
“健康版”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将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出发,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着重在健康管理、医联体运营管理、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4个方面进行探索,先从城保对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推广到所有崇明居民,医联体内各单位“上下、权责一家人、管理一张网、服务一体化”,力争实现一系列创新突破,努力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的多赢目标。
在管理和服务模式上,公益性方向,医并重,促进治疗、预防、保健相融合,做到管理整合、资源盘活、服务融合,医联体内部人员、资源设备等实行统一管理,医联体所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等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分工协作、互利共赢,逐步实现医联体内健康与医疗服务分级分类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创新机制,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探索财政收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合理统筹,以医保支付方式撬动医联体内“责、权、利”协同,做实医联体医保总额打包预付机制,健全“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医疗机构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和绩效薪酬制度的机遇,提高家庭医生有效服务和管健康、管费用的能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随着医联体边探索、边推进,从为崇明“输血”,进而推动形成“造血”机制,优质医疗资源不断输送到崇明老百姓口,通过检验、影像、心电3个诊断中心为社区提供诊断服务,让患者在口就能享受到医院的医技诊断服务的同时,缩短了就医时间,减轻了重复检查造成的就医负担。
现在,诸如胰胆管造影术、关节镜诊疗技术、腹腔镜手术、射频消融术,以及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联合门诊、胃肠肿瘤联合门诊等6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被一一引入,填补了岛内医疗技术的空白。数据显示,2016年崇明人均期望寿命82.33岁,其中男性79.77岁,女性84.92岁;孕产妇死亡率0;婴儿死亡率0.96;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32.84/10万,各项指标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近日,“建设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为老百姓提供口的优质医疗服务”项目,经市民投票、医改专家评审,当选“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