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谈饮酒弊端!
,饮酒文化源远流长,逸闻趣事、雅事不胜枚举。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文人骚客饮酒成趣之事,历来被人津津乐道。王羲之“聚众饮酒”挥毫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李白豪饮“斗酒诗百篇”,思如泉涌,“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洒脱浪漫;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闲适恬静;关公温酒斩华雄、武松醉打蒋门神、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豪气干云;陶渊明“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又是何等的快意人生!还有林冲山神庙沽酒避害,浔阳楼酒后题诗,赵匡胤杯酒释。更有大文豪苏东坡,于饮酒、酿酒都有独到功夫,《浊醪有妙理赋》流传于世。当年尼克松访华时,看到周总理点燃杯中茅台以证酒精度,回国后,学着向女儿展示,不料弄巧成拙,酒碟被打破,火焰蔓延到桌面上,差点造成白宫纵火案,令人啼笑皆非。
酒本是妙物,饮酒本风雅之事。但饮酒有利有弊,历史上酒后误事坏事的比比皆是。比如张飞酗酒终酿杀身之祸、商纣王酒池肉林致等。因此,宋诗人陈普作《禁酒》诗,称酒是五谷之淫液,痛陈饮酒之弊,祈愿能够远离杯中物,开创新盛世。从医学上讲,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系统疾病。
2013年,中央出台“八项”,泛滥的饮酒风从而得到遏制,许多酒场中人也拍手称快。前段时间,的十一条禁酒令,得到许多单位效仿,进一步规范了饮食作风,从前餐桌上的酒司令只有赋闲在家喝起了小米粥。制度自是极好的,酒兴上来,偶尔难免心痒痒,下面且从医学角度,看看饮酒有什么坏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酒入人体后的代谢机制。经口摄入的酒精,主要在小肠空肠段为中心的消化道内吸收,吸收后约90%左右进入肝脏代谢。肝脏的乙醇代谢系统,包括介酒精脱氢酶系统和非介酒精脱氢酶系统。一般以前一途径为主,而在长期酗酒者后一途径亦亢进。乙醇经上述两系统的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作用脱氢氧化生成乙酸,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生成的乙醛和活性氧均具有较强的损害作用。
一是心血管方面。我们来看看今年10月10日最新期的《Circulation》刊登了一篇内容详尽的综述,描述了饮酒和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并讨论了有关的争议线世纪开始,一些大规模的前瞻性设计、交叉文化的研究结果支持中度饮酒(红酒被单独报道)对缺血性心脏病有益。
很多喜爱葡萄酒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悖论”,这是从一个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中得来的术语。法国人饮食中对于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得惊人,但奇怪的是,这个人群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其他高脂饮食的国家。
法国科学家对于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与缺血性心脏病低发,归结于法国人群大量饮用红酒,科学家们对红酒的成分进行鉴定研究后发现,红酒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多酚可能具有心血管的作用。之后,红酒作为一种健康饮食被科学学术委员会推荐。科研人员发现红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和白藜芦醇是对心血管有作用的。
文中列举了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比如:饮酒加重了全球慢性病负担,高剂量饮酒对心脏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酒精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等风险增加;由轻到中度饮酒的研究提出,发现轻到中度饮酒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死亡率。
除外这篇文章,大多数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可带来较大的危害,比如卒死、酒精性心肌病等。因此,必须限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引起肝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和炎症,甚至肝纤维化。在长期饮酒的患者中,约57.5%的病人有脂肪肝,15%的患者有肝硬化。因为酒精会在肝脏分解,第一个泡在酒精里面的是肝脏。而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若每日饮酒80g~160g,肝脏的程度比正常高出57倍,大于160g则高出57倍。由于酒精在胃肠道吸收,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引起:1、胃溃疡: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的作用,黏膜炎性反应,严重甚至引起大出血;2、吸收不好:长期刺激会导致慢性胃炎,食欲不振,腹泻等;3、贫血:长期饮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曾有一个酒依赖的病人血红蛋白仅2.5g/dl,不足正常的五分之一。酒精对胰腺也具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急慢性胰腺炎。根据欧美文献报道,酗酒者中,0.9%~9.5%发生有临床症状的胰腺炎,而17%~45%在病理上有胰腺炎的。
酒精可引起中毒性神经障碍,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依赖综合征、戒酒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甚至脑卒中。酒精对神经系统引起的症状包括:1、肌肉不协调(走不稳,酒依赖写不了东西,协调性不好);2、反应迟钝;3、欣快的作用;4、自控能力下降(喝酒后脾气也很暴躁);5、末梢神经炎。
长期大量饮酒也会对我们的生殖系统也会造成很多的不良影响,造成酒精性胎儿(母亲在妊娠期,大量饮酒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发育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苏联研究,饮酒的母亲导致早产34.5%,妊娠毒血症26%;死产25.5%,婴儿窒息12.5%;难产10.5%,婴儿3%。)长期饮酒会对男性的性功能也会造成影响。
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人体内雌、孕、雄激素均可产生影响,导致激素代谢紊乱,比例失调,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和胚胎的生长发育。同时,酒精亦可致染色体畸变。嗜酒母亲分娩出发育异常的婴儿,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小头颅、面孔形态异常的婴儿,称为胎儿酒精综合征。可能与酒入胚胎后,乙醛直接对胎儿的有害作用,引起营养失调、肝脏受损、神经递质谷氨酸代谢紊乱等。
饮酒有利有弊。虽然有上述害处,但亲朋好友相聚,适量饮酒也在所难免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要求 “限酒”, 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但明确指出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关于饮酒量的定义,世界不尽相同。2016年发表于JACC上的研究指出:轻度饮酒定义为7个标准饮酒量/周;中度饮酒为7~21个标准饮酒量/周;过度饮酒为21个标准饮酒量/周。为每天,则为:轻度饮酒为1个标准饮酒量/天,中度饮酒为1~3个标准饮酒量/天,过度饮酒为3个标准饮酒量/天。一个标准量定义为12g纯酒精,两个标准量相当于一两50度白酒。
2015年~2020年美国膳食指南推荐中度饮酒,定义为男性≤2 标准饮酒量/天,女性≤1 标准饮酒量/天(1 标准饮酒量 =14 g 纯酒精)。不推荐过量饮酒,定义为男性≥5 标准饮酒量/天,女性≥4 标准饮酒量/天。也不推荐狂饮,定义为在2小时内,男性≥5 标准饮酒量/天,女性≥4 标准饮酒量/天。不推荐高危个体饮酒,如酗酒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服药者。美国心脏病协会认为中度饮酒 (1~2 标准饮酒量/天) 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相关。饮用葡萄酒能否比其他类型的酒带来更大心血管获益,还没有明确的共识。对于女性而言,饮酒量不应超过1标准饮酒量/天。当然,为了充分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推荐还是主要集中在健康饮食上。
总之,为了身心健康,饮酒须适量,而这个适量不仅仅根据指南推荐来定义,还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当然,制度禁酒的时期,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却杯中物,时刻保持头脑方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