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化生活  健康

吴越钱氏: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吴 越 钱 氏 家 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是否知道这句家喻户晓的民谚的由来?“赵钱孙李”——这部编定于宋朝的《百家姓》,为何将“钱”姓列为仅次于“皇姓”的第二姓,地位如此显赫?

繁衍于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历五代,又经北宋至南宋,四百年间吴越钱氏始终保持“位极人臣”,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宋朝皇帝称 “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就连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科学家中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彪炳史册,如雷贯耳,都属于这个江南望族。这又是为什么呢?要解开这些谜团,就不能不了解吴越钱王,和由他创立的《钱氏家训》。

公元十世纪初年,唐末乱世,中原大地军阀混战,四分五裂。而以杭州为中心的东南一角却风景这边独好,一派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升平气象。这得益于钱镠建立的吴越国。

钱镠出身临安、起于草莽,深知“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立国以后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热衷于扩张领土,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

他以前无古人的热情和气魄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开拓贸易,使境内出现了五谷丰登、百业鼎盛的喜人景象。江南一带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北宋时的杭州知府苏轼由衷赞叹道:“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美丽富饶的“苏杭天堂”由此奠定基础,声誉鹊起。

更为难得的是,钱镠领悟到“创业容易守成难”的真谛,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兢兢业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意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家规家训。

公元897年,钱镠平定董昌、统一两浙,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赐给他金书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等语。这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家族最高的殊荣,但钱镠对此非常清醒,他召集家人于堂前,告诫大家不得恃宠而骄,违法乱纪。并同时颁布了八条家规,要求大家必须铭记于心,严格执行。这份《钱氏家训》最原初的版本被工工整整书写装裱,高悬于家庙的列祖列宗像前,成了钱氏族人必须遵循的法则。

这种苦心孤诣的家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有许多的割据政权,他们在继承问题上兄弟相争、父子相残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基本都实现了平稳过渡,境内百姓因此得以安享太平,吴越国也成为五代十国中政局最为稳定、享国时间最长的政权。

公元932年,钱镠以81岁的高龄安然辞世。他留下十条“遗训”,对其精心创立的“家训”作了最后的强调和补充。也许是由于切身体会到“家训”的重要性,钱镠的孙子忠懿王钱弘俶对其进行了认真整理和补充,重新编定了《钱氏家训》。它以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为框架,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体系上更加完备和详实,此后便成为钱氏家族世代相传的无价宝典和精神遗产。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训”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比较著名的有《颜氏家训》和司马光的《家仪》。《钱氏家训》由吴越钱王所创立,是一种源于“王族”的家训,比之一般的民间家训便有了独特的色彩。譬如,在“修身齐家”之外,它更强调了“平天下”的内容。钱氏此后人才辈出,大家众多,是否与此有一定关系呢?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通览《钱氏家训》,要求持躬严谨,洁身自好,严禁骄奢淫逸,是其中相当醒目的内容。这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像许多“成功人士”一样,钱镠在霸业成就之初,也曾经志得意满,贪图享乐,结果招致了巨大的灾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痛定思痛,钱镠幡然悔悟,恢复了早年艰苦朴素的作风,以身作则,励精图治,才使吴越国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钱镠当时睡觉时候有一个特殊的枕头,叫做警枕,把这个枕头里面掏空,然后里面装一个小铃铛,晚上睡在那边,只要几十公里以外有部队或者敌军来进犯,他就马上知道,马上就起床披挂上阵去迎敌,同时他又在床前放了一个粉盘,就是一个盘子里面加了一层白粉,半夜里他想到什么事情,随手就把它记下来,第二天及时处理。

“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千古不变,钱镠把它写进“家训”中,以自己的教训来告诫子孙们。钱氏一族也果然吸取教训,家教素以严谨著称。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就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氏后人中很少贪渎之辈,无疑得益于这一家风。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但称霸以后却喜读诗书,通过拜师和自学努力,不但熟读了经史,还在书画上有相当的造诣。他自觉因此获益良多,便要求子孙们也这么做。尊师重教、读书明理,成为钱氏家族的重要家风。更为重要的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多有“学而优则仕”的目的。钱氏因为本身王族,学习的目的性反而纯粹,把功名利禄看得较淡。正因如此,钱氏后人中多勤奋治学的学者和大科学家,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成就巨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部重视“平天下”的“王族”家训,“化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中,也是《钱氏家训》区别于一般家训的最大特色。回顾“科技三钱”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固然是因其科技成就,但更多的还是对其报效国家的无私情怀。而这正是《钱氏家训》和家族教育的核心价值。

一部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了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塑造了一批批钱氏杰出人才。但一部好的家训,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财富,理解其精神,发扬其精粹,对我们将大有裨益。

《 钱 氏 家 训 》

个人篇

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解读】这是钱氏家训第一条,也是做人的根本、总则和底线。它的意思就是说“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圣贤的标准,要不愧对圣贤教诲”,钱氏家训的第一条训诫让钱氏族人遵循天地圣贤之道。

2.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解读】“曾子之三省”:曾子“一日三省”的自我修养主张。《论语 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

“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作《四箴》以自警。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曾子“一日三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的“四箴”应当珍存用以自警。也就是说,懂得天下大道的人并不是不会犯错,而是懂得做错了以后能及时反省自己,进而督促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告诫世人: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而经常反省自己才是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

3.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清廉纯洁并且有包容一切的雅量,具有仁义的同时还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洞察一切的同时又不苛求于人,做人正直但不会过于矫饰,如果这些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的话,那么就像蜜饯虽然为蜜糖制作但不会让人觉得太甜一样,这才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德。

4.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选择应该做的事情,思考成熟后竭尽全力去做。这种慎思后行的言行实际上也是一种需要倡导的精神,做人做事不要急于表现,深思熟虑之后再行效果更好。有些思考周密、不随便出头的人表面看起来不聪明不机警,其实他们却是拥有大智慧,他们知道要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选择该说的话去说,不图一时之快。

5.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解读】只知道往前走的人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人见识则会越来越宽。

上进是人所追求的,有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提高,有人希求精神领域的提升,成名成家;志向远大的人希望迅速建功立业;一般人也都希望生活不断改善,财富地位不断提高。凡此种种,本来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不明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一味向前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或者不留余地,不知转圜,与人对立、冲突,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退让,避免冲突对立,反而别有一方天地。通常,人总是容易只看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身后的危害,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心量。只有目光深远的人懂得瞻前顾后,及时回头,眼界越放越宽广,心量也就越来越博大。反之,则必然被束缚在循环报应的小圈子中。

6.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解读】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人生尘世,很难免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和官权利禄的诱惑。激烈的竞争、生活的变幻、欲望的膨胀等等,都会让人无所适从。超越外在环境的束缚,不让自己陷入无聊琐碎的事务纠纷当中,用心灵世界的丰盈感知外在世界的丰富,如此才能从狭隘的小知小我中提升。

7.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解读】能够改正过错天地就不会生气愤怒,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奈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古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改过,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真正的处世大智慧。

8.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解读】熟读古书才会根基深厚,了解历史才能谈吐不凡。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经典、读古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9.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解读】擅长写作才能有丰富的著作,蓄养道德才能有大的福报。

研读学问却不去实践,就如同空话,创立事业却不思积累功德,往往只会昙花一现。人生在世,不应太注重镜中花水中月一类的东西,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中,要选择那些能够立足长远的事情。

家庭篇

1.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解读】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里里外外的街道房屋要整齐干净,长幼之间的顺序伦理要谨慎严格。

家为国之细胞、社会之基础,家齐则国治。中国传统的齐家之道是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的,一个主持家政的人要在自己修身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家规,以此影响、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使整个家庭的成员都能够上行下效,修道立德,只有如此才能共同建设道德人家、诗礼之家。

与此同时,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也很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

2.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解读】对父母叔伯要孝敬承欢,对妯娌兄弟要和睦友爱。

《礼记 礼运》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父子之间相互笃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妇之间琴瑟之好,这就能够实现一个家庭的和谐和美满幸福。

3.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解读】祖先虽然年代久远,祭祀也应该虔诚;子孙即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

对于自己的先祖,要心存敬畏虔诚之心,这样才能不辱自家祖辈,传承良好的家风。钱氏家族世代重视教育,这是其家族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钱氏家族传承千年而不衰的成功之道。

4.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解读】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

钱氏子孙的婚姻观,相对于家世、财富,更看重配偶的家庭教养和个人素质,正是这样的“优优联姻”,使得钱氏家族的基因不断得到优化,子孙大多德才兼备。

5.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解读】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也有书可读,“钱氏家训”做出此规定。在家训的规范下,各地钱家纷纷“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广置义田、义庄、祭田,拿出其中的部分收入,作为公共教育经费,周济家族中的那些贫穷子弟入学。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氏子孙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也成为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6.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解读】把勤劳节俭当做根本,一定会丰衣足食;用忠实厚道传承家业,就能够源远流长。

李商隐在《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能生财,俭可省财,勤俭是保证家庭财富不断积累而不被浪费的前提,是任何时代和家庭都需要的品质。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才能保持家族的长期发展,历史上能够绵延千年的家族,大多是得益于忠厚的家风。

社会篇

1.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解读】《钱氏家训》社会篇开篇即言:交朋友的时候要讲究诚信,有了好处要与乡邻分享;救济鳏寡怜惜孤儿,尊敬老人关心小孩;救济受灾的人民,接济紧急的需要,为人排除危难,化解矛盾纠纷。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

2.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解读】“架桥铺路方便人们行走,开河造船帮助人们通渡;兴办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免费学校,建立存贮粮食用以救济饥荒的民间粮仓。”

君子能走出家门,能放开心胸,不以一家为私为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3.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解读】个人成见要全部去除,公众利益要全面提倡;不要看见利益就动心谋取,不要见别人的才华高就心生嫉妒。

孔子曾说: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敬”是针对个人而言,一个人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对自己的尊重,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修己以安人”则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修己以安百姓”是说君子要提倡公益,保障百姓安居乐业。

《钱氏家训》中关于公益与私见的话语即是要求子孙时刻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君子重利但更要重义,求利而舍义不可取。“以仁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义利合一才是永久的成功之道。

4.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解读】《钱氏家训》的这两句可以说是告诉子孙与人相处的关键:应该远离小人,但也不用公开把他们当做仇敌;固然应该亲近君子,但也不必曲意逢迎。

小人无耻,人人厌之,但活在这世上,其实谁也免不了与小人周旋,明代晚期思想家吕坤的著作《呻吟语》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不远不近,“敬而远之”,不得罪他,也不主动接近他,坦荡做人,小心处世,不给小人诬陷的借口,也许这是对待小人的正确方式。

《周易》中说“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做人要坦荡,与人交往亦同。

国家篇

1.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解读】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保持节操像玉一样洁白无瑕;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仇敌一样去铲除蠹虫(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曾国藩曾说:“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执法严谨,奖罚分明,并且自身严格遵守,上行下效,如此才能取得成效。

2.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解读】管理属下要严格,体恤百姓要宽厚;官员如能用一分心力,百姓就能得十分利益;君王如肯受一点辛苦,百姓就能得万倍的恩惠。

3.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解读】利益如若只在自己一人,那就不去谋取,如果惠及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如果之在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

钱学森是一个领域、一个时代的巅峰,也是《钱氏家训》的躬行者。西式教育创新意识的熏陶,并未冲淡钱学森身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氏家训》中这些胸怀天下、克己奉公的理念,他恪守终生,从未偏离。在他的心目中,“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他才能将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深厚功力,融入“两弹一星”研制、系统科学发展等艰巨任务,成为国人心目中“大家中的大家”。

4.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解读】才智出众的人能使国家强盛,不过是汇集了大家的智慧;极端无知的人会败坏国家大事,只因为总喜欢自以为是。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所以在管理方面,必须承认个人的局限性,集思广益。《论语 学而》中说“学则不固”,董仲舒亦说“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所以做到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是每个人进步和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海纳百川方显海之阔,人只有听取各方意见,才能避免刚愎自用,固步自封。

5.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解读】即便聪颖明智,也要以愚笨自处;即便功高盖世,也要以辞让自处;即便勇猛无双,也要以胆怯自处;即便富有天下,也要以谦恭自处。

这四句话,包含了深邃的进退之道。历史上很多聪明人、有功劳的人、孔武有力的人、富有四海的人,却最终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守愚、让、怯、谦四道。项羽和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

6.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解读】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林则徐曾说:“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告诉人们,为政者,应当以养正气为先,以养元气为本。

7.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解读】抓住生财根本,努力节约开支,国家就会富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家就会强大,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与邻邦交往信守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风沙掩埋了无数帝王将相,中国的皇室贵胄大多已烟消云散。无论是大汉刘姓、大唐李姓,还是大宋赵姓,过去的贵姓今日都化为了普通百姓。然而吴越钱氏,却能翻越千年的往事,成为大江南北一个至今显赫的姓氏。世人皆道吴越钱氏之繁盛,皆因其基因优越,得天独厚。其实优越基因能传之千年的话,不如说是由于其优良家风所致。

钱氏先祖传下的丰功伟业,不是那“俱往矣”的权钱厚禄,而是鞭策子孙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它为吴越钱氏家族的鼎盛发达和人才辈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内驱力。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