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化生活  健康

成博14日迎开年大展 45件“四川造”佛像将集体亮相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1-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拈花一笑梵音起。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在南北朝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佛造像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但由于各种原因,南朝的佛教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者远较北朝罕见。目前主要的考古实物资料集中发现于南朝时期的重镇之一——益州,即今成都及其附近地区。

成都博物馆2020年开年大展——“映世菩提”特展将于1月14日拉开帷幕,来自成都、青州、邺城等地百余件独具风格的佛教造像将集中亮相,演绎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浮图万象。本次展览将重新审视成都南朝造像,解读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迄今最全面展示四川南朝造像整体面貌的一次展览。

多尊造像首秀

佛教传入中国的三百年后,其造像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高峰。与北朝造像的丰富遗存相比,南朝造像实物资料极为稀少。南朝时相对“偏安”的益州(成都),是我国南朝造像出土最多、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当时的盛景可见一斑。

从清末光绪8年至1954年,成都万佛寺共发现了200多件石刻造像,1995年西安路出土9件南朝造像,2014年下同仁路出土百余件南朝造像,2017年实业街福感寺遗址也出土大量南北朝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石刻的空白。

本次展览中,将有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开放,例如成都万佛寺出土的造像残石座,成都下同仁路出土的菩萨立像等,让观众一窥“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象。

造像的时代审美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不断结合本土艺术,创造出一种既符合宗教典型、也兼容于中原社会审美价值观的造像。魏晋南北朝,大多数的造像面容清秀、眉宇开朗、神态恬淡,展现出一种洒脱、飘逸的气质,也是汉文化精神、汉民族特质的强化。

本次展览的重磅展品之一,是四川茂县出土的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造像碑,这是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时代的最早佛造像碑。正面弥勒佛及背面无量寿佛均内着僧祇衣,胸前系带结,外披一层袈裟,下身着涅槃僧(裙)。这种双领下垂、胸前系带的佛衣样式被称作“褒衣博带式”,是汉地自创的佛衣样式。

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 四川博物院藏

这种样式在南朝兴起,影响至北朝,发展至隋唐盛极一时,成为中国汉传佛教中佛像的主要服装,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对后世佛像衣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在佛教东传及其汉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成都特色的造像

公元六世纪初,佛教发展迎来高峰时期。梁武帝自称为转轮圣王,将阿育王信仰作为治国理念,效仿阿育王,亲身弘扬佛法,阿育王信仰蔚然成风。但阿育王像在国内却极为罕见,仅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323窟中偶有发现,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阿育王像实物全部集中于成都地区。

阿育王像样式除了“西域复古”外,也有着中国化的特征。本次展览,也将展出5件出土于成都西安路、万佛寺、下同仁路等地的阿育王像(头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除四川范围内出土的造像外,还有来自江苏南京、河北邺城、山东青州等地的造像。观众可以通过与当时凉州、建康、青州、邺城等地同时期佛造像的比较,了解南北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