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购买“新玩法”
2020年1月6日,杭州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营业,开启了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新篇章。
2019年是理财子公司行业元年。2019年6月3日,我国第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截至去年底,共有34家银行设立(或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其中10家银行开业,1家银行获批开业,6家银行获批筹建。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部门引导和要求下,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将迎来发展“加速度”,预计2020年度理财子公司开业数量将较去年翻番。对此,广大投资者理应及时了解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动态,掌握银行理财购买的“新玩法”。
为什么开设“理财子公司”?
“我是银行理财的‘老客户’,从最早在柜台买,到如今在手机银行上买,这样的购买途径我觉得很便捷,为什么银行还要单设理财子公司呢?”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何女士提出疑问。
何女士的疑问并非个例。银行理财作为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理财市场的“抢手货”。随着居民理财需求不断提升,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也在飞速发展。然而,在理财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一些风险隐患也随之出现。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标志着银行理财从‘影子银行’到‘真正的资产管理’,从‘刚性兑付’‘资金池’到净值化转型的全面启航。”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丽娜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国资管行业正在进入健康发展新时期。
事实上,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不会产生购买方式上的影响。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投资者可以通过母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购买理财子公司产品,未来是否推出子公司的独立手机APP,暂时还没听说。”
按照监管规定,银行理财转型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目前还处在过渡期内。记者调查发现,在过渡期内,5家大行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模式都保留了原资产管理部门,以实现总行与子公司协同作战,共同推进理财业务顺利转型。根据各家经营特色与职责分配的不同,可细分为两大经营模式。一是委托协同模式,即总行将理财业务委托给理财子公司,资管部门仅发挥统筹监督职能,如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二是双轨并行模式,即总行资管部门和理财子公司均发行产品,如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
除了防范风险,理财子公司还可以为资管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上述34家理财子公司披露的合计注册资本为1445亿元,依据净资本和风险资本要求,或可撬动23万亿元理财市场。”普益标准研究员涂敏认为,监管政策鼓励金融开放,让理财子公司得以吸引有实力的境外机构,将有利于引入国际资管行业先进经验与发展体系,进一步丰富国内理财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供给。
产品类型发生什么变化?
理财子公司是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的“新物种”,无论是在产品类型、购买门槛、还是产品期限等方面,较过去都有很大变化。
广大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莫过于理财子公司到底推出了哪些产品?分析最早开业的建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和邮储银行这6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可以发现,截至目前,上述子公司已发行了335款理财产品。其中,工银理财发布产品最多,占据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数量的八成。具体到产品线上,目前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线各具特色,表现出同一方向上的差异化。
所谓“同一方向”,主要是指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中,各银行理财子公司多采用“固收+”策略,从传统债券资产投资转向大类资产配置,从被动管理型向主动管理型转变。例如,工银理财的三大产品系列之一即“固收增强”,交银理财提出“主打稳健固收”,农银理财主要产品线围绕着“现金管理+固收+混合+权益”展开,中邮理财第一批产品即包括“中长期稳健型固收+策略产品”,以固定收益资产打底,精选高股息率股票、上市打新、黄金ETF及QDII等优质策略。
也就是说,理财子公司在固收类资产投研方面继承了母行优势,但同时也在提升权益类资产的投研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目前主要通过FOF、MOM和私募股权等形式探索布局权益类投资。业内人士指出:“固收类产品虽然稳健,但收益通常较低,在当前的资产管理市场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往往不够。未来随着投研能力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可能还会提升,以期增厚收益、提高产品吸引力。”
所谓“差异化”,则表现在各家理财子公司在产品体系规划上的差异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如建信理财指数产品完全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银理财借助中银集团全球化布局优势,推出外币类产品;交银理财包括商业养老、科创投资、长三角一体化、要素市场挂钩等策略;农银理财则在特色系列中体现惠农和绿色金融;中邮理财第一批产品推出了“抗通胀”“养老”主题系列产品。
起购门槛降低了吗?
“我最满意1元起购的政策,因为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多少积蓄。”刚入职小学美术老师的张达说。
与张达有同样感受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因为有“5万元”起购门槛饱受诟病。在监管的引导下,银行理财门槛逐渐降低。
分析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发现,当前多家理财子公司已开发了较多1元起投的产品。其中,1元起投的个人产品占比较高,达到29%,1元起投的机构产品也有14%的比例。此外,1万元起投仍是理财子公司重点布局的品种,1万元起投个人产品占比43%,机构产品则占比过半。普益标准研究员康箐芸表示:“低起点的产品有助于扩大客群范围,将原有投资门槛之下的长尾客户纳入,展现出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特殊优势。”
与此同时,在业内人士看来,1元投资门槛,既可以惠及更多人,又可以让投资者采用更灵活的投资策略,做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投资。随着多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未来的惠民服务也会越来越多。
除了门槛有变化,在产品期限上,相较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子公司产品期限普遍偏长,1年以上期限的产品占比达68%,其中不乏2年乃至3年以上的产品品种。“产品期限拉长可以更好地满足期限匹配要求,也是理财投资者逐渐培养长期化意识的体现。”康箐芸说。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