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同日出台"公民同招"政策后的七个趋势
本文由“格致计划”Top榜收录,来源:教育能见度,作者: 沈祖芸
3月11日,江浙沪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发布《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引发社会热议的就是“公民同招”。其实各方对这些政策的出台早有心理准备,但靴子真的掉下来之后依然会传染焦虑。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平衡的结果,关键需要面对新政的迅速心理调节机制。从某种角度看,“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一个“变化”里都蕴藏着机遇。
今天我从公民同招这个“点”,用一个方法论,来看看它将如何带来未来可能的趋势“面”。
江浙沪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公布的《实施意见》最大看点是什么?
作为中国教育最发达地区和长三角联动的基本战略,此次江浙沪教育部门的“一条心”无疑是期望对近年来择校、掐尖、学业负担等问题来一次源头上的集中“整治”。
其中最核心的政策聚焦点就是由“公民同招”引发的一系列组合拳:
-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实现全覆盖;
-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分类报名,与公办学校同步登记报名、同步招生录取、同步注册学籍;
- 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即超额摇号);
- 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
-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里的各类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特色班,也全部被令行禁止,因为其本质属于变相挑选生源。
为什么要如此动真格?
其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风向标,而一个国家、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又是政府是否作为的重要标志;江浙沪的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已处世界领先,基本完成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因此,基于高位均衡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然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请注意,这段话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帽子”话术,无论你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理解政策基础上做出明智决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实现双赢的过程,所以你必须清楚政府部门的“利”是什么,政府必须“有为”的底线是什么)。
其二,江浙沪教育水平发达的一个标志就是民办教育非常繁荣,这给生活水平日渐富足的家庭提供了择校的机会;有选择从来都是进步的表现;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人成为父母之后,必然产生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的刚需,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但无论是民办还是优质公办的招生乱象也愈演愈烈,只要有钱、有权、有房、有证书、有智商中的一样,你就可以找到看见光亮的裂缝。这就造成了与我前面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首责是政府就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如何面对时发展、需求生长、意识进步中出现的矛盾,就成了考验政府智慧的命题。
其三,在1和2的夹击下,经过无数次的政策制定与推翻(据我所知,上海方案早在去年7月就已经研制完成)的拉锯战,此次出台的意见方案,可以说是在多方角力和充分舆情评估之后做出的平衡之计(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凡是不可推翻的事用抱怨、吐槽其实无济于事,积极的思考方式是就是这样的政策前提下个人应该做怎样的决策)。
给方法
一项政策的出台一定是平衡之后的结果,如何看懂政策的背后信息,需要一个方法,那就是“短期看事件,中期看趋势,长期看结构”。这个方法论很重要,它同样也是政策制定者的基本思路。比如“公民同招”,短期就是因为要遏制住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乱象;中期就是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让公民办真正和谐生长;而长期就是在公民办学校自身发展与满足人民多元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回归教育的规律轨道,重构的学校教育新生态。
如何用方法论来关注公民同招后的小趋势?
依据“短期看事件,中期看趋势,长期看结构”的方法论,我们来分析一下公民同招政策下值得关注的小趋势,这些趋势将影响你具体决策时的“操盘手感”:
1. 选择权依然在你手上,只不过这一次题目变了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