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撞脸、过度解读、违规开班 | 编程猫、精锐、清北网校等被点名
自1月16日起,全市中小学生开始陆续放假,2021年寒假比往年提前开启。学生们放假了,但是教育培训机构却没有休息,寒假开始前,就开始了相关营销。寒假开始后,教培机构更是加大了营销力度,不少家长也为此买单。而我们想提醒您的是:报班前请先擦亮眼睛。
“瓦力工厂少儿编程”过度解读政策偷换概念
“编程猫”屡遭投诉
少儿编程机构焦虑营销 增加家长孩子负担
1月27日,“编程猫”等少儿编程机构由于广告问题被央广网点名。背后原因是,这些机构的广告造成了家长焦虑。
事实上,寒假开始前,这些机构就已经为寒假市场造势。据查,2020年12月5日,像“瓦力工厂少儿编程”“极客晨星”等一些少儿编程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就推文称“北京市发文:编程正式进入中考模式!细数2020年各地政策”。
其实,关于教育、培训广告的要求在我国《广告法》中已有明确规定。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做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虽然“编程已纳入考试”或“助升学”并不是直接对培训效果做出保证性承诺,但这种毫无政策依据的焦虑营销,和“不能输在起跑线”这类广告一样,不仅误导了行业的发展,更是制造了家长焦虑,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不仅如此,“编程猫”这样的编程培训机构在宣传语中,还常常出现“必修”的字眼。这就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必须让孩子学习编程,不学就会被时代淘汰。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计算思维和‘读、写、算’一样,是孩子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素养,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逐步推行编程教育的核心目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并不等同于每个孩子都要去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像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并不需要每个孩子都要学习作曲,只要进行良好的课程设计,语文、数学等课程都可以成为培养计算思维的载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表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图像处理、音视频处理等五个部分。很显然,信息技术课程考察的并不仅仅是程序设计,还包括对信息工具使用、数据获取和理解、媒体使用与表达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程序设计这一部分的考查,也并不是单纯测验学生对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而是编程项目所体现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考查学生对某种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
同时,武法提认为,有些培训机构以相关文件中“信息技术考编程”为噱头,向家长进行“恐吓式”的宣传,无视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机械地教授计算机语言编程,违背了开展青少年编程教育的初衷。“我们鼓励对青少年开展编程教育,是希望通过编程教育发展孩子的计算思维,培养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过早地培养能利用编程语言完成复杂项目的‘程序员’。”
不落实疫情防控要求 培训学校两次被通报
1月20日,在北京市第21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教委学校防控工作组要求,从1月23日起,全市培训机构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
但就在要求下发的第二天,1月24日,据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新闻传播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海淀教育”发布的“关于部分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的情况通报”中显示,北京市海淀区精锐培训学校(紫金大厦校区)“上榜”。
精锐教育针对上述通报,在回复中国网财经时表示,经核查,此次出现的学生为试听课,非正式学员上课安排。同时精锐教育表示,人大紫金教学点自2021年1月25日起至 2021年1月31日止,进行为期一周的停业整顿,并称,在此期间,校区停止一切对外招生的工作,已经报名的学员,会做好与家长的积极沟通,确保家长和学员稳定,不出现投诉等问题。
业内人士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虽然精锐教育称检查期间出现的问题为学生试听课,非正式学员上课安排,并已提出停业整顿等整改措施。但无论开设的是试听课还是正式课,都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为,既然市教委已经发布“从1月23日起,全市培训机构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要求,教育培训机构就应该严格遵守执行,不该以试听课为由进行辩解,曲解要求。
其实,精锐教育在疫情期间,已经不止一次因落实防控要求不利而被点名。
1月19日,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首都教育”发布关于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存在问题的情况通报中,精锐教育、学大教育、高思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的部分校区就因为“消杀灭工作不规范,教室封闭且安全距离不达标”被点名。
广告中一人分饰四角 网红老师原来是演员
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商业数据派》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披露的融资金额共计约388亿元,比2019年同期的108.75亿元增长了256.78%。快速的发展势必导致市场的竞争加剧。因此,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电视、地铁站、公交站、楼宇电梯……目之所及皆为培训机构的广告。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进入在线教育行业势必要追求回报。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应该把重点放在课程质量、教学效果与技术研发等方面,而不能只将钱花在营销、广告上,更不能用虚假广告等手段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但是,事实上,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广告违法问题已经出现。
1月18日,一位“网红”老师被多家媒体曝光,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几家机构都请她做了同类型的广告。其实,她只不过是高途课堂、清北网校等四家在线教育头部公司广告里的一位演员。在广告里她既是这家机构的资深数学老师,又是那家机构的英语名师。这类“撞脸”广告在教育培训行业屡见不鲜。
此外,还有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广告中用“某地名师联合成立”或“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推荐”等字眼进行宣传。
事实上,这些行为已经违反了我国《广告法》相关规定。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四条第三项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月7日发布的《2020年12月广告监测报告》的第二部分互联网媒体广告监测情况显示,12月监测的各商品服务类别中,第四位就是教育培训服务类,涉嫌违法广告量为232条次。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其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点明,“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行业乱象丛生,消费者维权愈加困难。”为此,在其发布的“2021年‘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消费维权年主题宣传提纲”中明确表示,“重点关注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加大对违法失信行为、不良营商手法、显失公平格式条款等问题的监督力度,推进消费领域规则建设和完善。”
其实,无论是过度解读政策,还是不顾防控要求违规开班,抑或是广告撞脸乱象,都是教育培训机构借用家长的“焦虑”进行盈利的表现。他们抓住了家长的“起跑线”心理,将寒假包装成“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但寒假本是孩子们期盼的休息时光,不该被各类过度商业化的培训班填充,成为教育机构赚钱的档期。
为此,1月28日,教育部发布提醒,要求加强寒假期间校外培训场所疫情防控和规范管理工作,其中特别提到,校外培训行为不得超标超前培训加重学生负担;学生家长也要科学、适度安排孩子寒假学习、生活和锻炼,不过度施加压力。此外,教育部在之前发布的《2021年寒假中小学生和幼儿健康生活提示要诀》中也指出,要引导中小学生和幼儿合理安排假期防疫、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生活。作为家长,有责任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性格的健全、视野的开阔,这些与知识的储备同样重要;更有义务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成长的规律。
来源:北京晚报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标签:汪兆铭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