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1.5万人外出创业 温籍大学生不回温引议
大学毕业后,温州学子愿意选择回家乡就业还是留外地?近日,市政府研究室公布的一份《高度重视温籍大学生“不回温”现象》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温籍大学生每年有近1.5万人外出创业,就业外流率36%左右。报告一公布,立即引起网络上关于“回温”还是“离温”的热烈讨论。
外流的半数是“精英”
此次调研共有1047名“不回温”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29.4%,重点院校本科毕业的占21.9%,高学历、高层次的“精英”一族占了半数。接受调查者中,技术类人才占了较高的比例,39.4%的人是理工科的毕业生,有40.4%的人在外从事专业技术类岗位,其中更有17.2%在从事科技研发,是接受调查人群中占比最高的类别。
在选择就业目的地中,温籍学子大多数青睐浙江省内城市,其中38.97%的人流向杭州。此外,去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展的占了25.88%。其余分别为省外其他城市17.19%、省内其他城市15.57%、港澳台及国外地区2.39%,多数人曾在当地求学。
对于选择留外原因,报告指出,一般的城市环境,过于复杂繁琐的人情文化,堪比一线城市的高生活成本等,是温籍学子不愿回温就业的最主要原因。
出走迫于无奈
微博上,支持“离温”的大多数认为,温州目前是“三线城市工资,二线城市环境,一线城市消费”,要“出走”是不得已之举。
网友“zhang33”说道:“温州产业结构本身就是小的加工类企业,而且家族企业居多,不需要高学历的管理、金融、技术类人才,工资待遇不高,又无可就业的理想职位。叫我们怎么留得下?”
在上海读完大学回温工作了3年的王小姐,最近也思虑着要不要去其他城市。她认为,城市文化气息不浓、配套设施开发不足、缺乏现代城市的韵味,这几乎成为吸引温籍大学生回归的一大硬伤。
回温缘于家乡有人脉
有人弹,也有人赞。对于已“回温”或想要“回温”就业的学子而言,回乡主要是出于对家乡和家人的眷恋,以及家乡生活习惯、成本的考量。
潘雯娜虽然还只是浙江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但她已经打算毕业回温就业。她告诉记者:“在家乡能照顾到父母。而且不论是环境熟悉度,还是人脉的广度都有优势。”
80后留英硕士胡如意,回温后创办了自己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说到人才吸引力,英国的小城镇怎么和伦敦比?同样,温州人才外流现象也属正常。”胡如意坦言,“温州是一片创业热土,靠着温州人的团结、热情,成就了‘温州模式’。立足本土,新的‘温州模式’会在我们这代身上实现。”
引回“温”姓人才环境是关键
“人才流失需要各方重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政认为,引回“温”姓人才比引进外来人才更加迫切,“引回温州本地人才,成功率高,长远来说稳定性也强,而且付出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更小。”
此次调查中,有46.4%的人明确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仍愿意回温就业,这“合适的机会”就看温州能不能持续优化温州人才回归的“土壤”,它需要长远谋划和持之以恒。
“创造让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最关键。”王政认为,让人才一展抱负的岗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创造出一大批的,要通过引进人才来改善产业层次,更要通过改善产业层次来吸引人才,如吸引高端企业来温设立机构,为优秀的温籍毕业生创造在家门口就业世界500强、有实力外企的机会。此外,要鼓励科技创新,为专业型人才创造更多“专业对口回归”的机会,引导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企业的权力架构,为温籍毕业生打通职业升迁通道。
同时,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也是吸引人才回归“强磁场”。“与以前相比,温州的城市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胡如意认为,虽然温州在城市建设上确实与上海、北京等城市有较大差距,但温州也可效仿英国一些城镇做法,突出城市特色,向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对于温籍大学生外流的问题,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已作下相关批示:“温籍大学生回流率低是不争的事实,核心问题还是环境问题,要将环境打造作为突破口,综合施策,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着力主抓的工作。”(记者 王舒)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