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被指走过场 买卖成风
眼看就要毕业离校了,牟立明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找个地儿把自己‘卖掉’”。他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找工作中:白天早起参加面试,晚上修改并网投简历,没有面试的周末再去各个招聘会走场。
在忙活求职大业的同时,这位北京某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不得不为另一件事分心——断断续续耗时近两个月的毕业设计和近3万字的毕业设计报告。
每逢毕业季,高校毕业生身上便背负着“两座大山”——“就业”和“毕业”。不过,不管是校内的BBS上还是校外的社交网站上,充斥的多是有关“就业难”的呼声,“毕业难否”则似乎从来不是个问题。
“我找到工作了还能不让我毕业?”抱着这样的心态,牟立明搬出就业难、实习忙的理由,向院系学生工作老师和指导教师交差,“混过去了就‘完事大吉’了。”
像牟立明这般应付毕业设计,在本科生中是普遍现象。前不久,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真明在科学网博客中明确表示——从今以后不再参与本科毕业设计的考评工作——此观点一出,再次引起了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走过场”的关注。彭真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学生到最后甚至连起码的任务都还没搞清楚,答辩前东拼西凑就形成设计报告,这样的考评工作不做也罢。
毕业设计买卖成风,造假手段五花八门
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能直接买卖,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可以明码标价“代写代做”,这就是“学生们对待毕业的现状”,彭真明用“极其混乱”一词来形容。
杨琳是北京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和牟立明一开始就抱着应付的心态不同,她起初信心满满,准备好好做一个设计——“动态汽车的硬件原理与设计”,但在收到考研调剂失败的信息后,她改变了想法。
4月的一天,室友传来“可靠消息”,“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并不严格,听师兄说,没有实验和数据也没啥大问题,即便设计的是一个失败的产品也没人卡,最终都会通过。”
“那还费什么劲儿啊?直接买!”于是,几个室友合计着去网上淘“成品”。杨琳花了200元买了一份与汽车硬件原理相关的电路设计,然后仿照其中的电路图,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设计说明,照着葫芦画瓢,没多久就完成了毕业设计。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淘宝网站上以“毕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有31052条数据出现。在这些从20元起步的“宝贝”(商品)中,最高价格达1680元,是一份名为“定制开发asp.net网站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商品,销量最高的是来自辽宁沈阳的毕业设计商品“计算机网站开发”,每月成交量达561笔。
将“商品”卖给杨琳的淘宝店主告诉记者,这些价格不等的商品也有档次之分,其中200~300元的属于 “半成品”,需要学生修改程序代码、填补实验数据才能完成;价格稍高一些,500元左右的,是属于不需自己再费一点力气的“成品”。
除了“公开买卖”,上网扒资料的性价比更高,用杨琳的话说就是“毕业设计三宝”——“复制,粘贴,过就好”。此外,一些同学也会效仿学长,“拜托”时间相对充裕的低年级学弟学妹,让他们帮自己做毕业设计,事成之后,“摆一桌美食犒劳即可。”
这些做法在高校老师眼中早已见怪不怪。彭真明在博客中写道,除了部分推免生,其他找工作、考研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大都是在面临学校进行的初期、中期检查时,才会草草应付一下,“没花什么心思”。
以那些考研的学生为例,成绩未公布、复试不结束,就不会静心做毕业设计。等考研尘埃落定时,已经到了4月底,接下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要做实验、编程序,还要撰写3万字左右的设计报告,如此“高效”作业,毕业设计的质量、答辩时的表现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报考了异地学校的学生,一般需要提前1个月,甚至更早时间赶到所报考的学校准备复试,“毕业设计基本就是敷衍。”
学生让考评组为难,但老师不想为难学生
彭真明的这篇博文得到了不少高校教师的呼应。有教师留言说,彭写出了教师备受良心折磨的心声,一边是学术的水准,一边是学生的前途,学生在面临选择的同时,作为评委的教师又何尝不是?这也是彭真明宣称不再参与考评的最直接原因,“学生让考评组为难,但老师真不想为难学生。”
回忆起去年毕业设计答辩时遇到的一个学生,彭真明颇为感慨。当时,这名学生已经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但其毕业设计却没有扎实的数据和有效的实验,如果照章办事,这名学生是很难通过评审的。这就意味着这个学生将拿不到学位证,“到手的工作也就泡汤了”。彭真明犹豫了。
最终,他“放过”了这名学生,给了61分。“因为60分不好看,61分表示过是过了,只是做得差一点,这样至少不会影响他的工作。”彭真明告诉记者。
“就业、考研”和毕业设计就像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时间少似乎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有老师建议,适当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应该可以改变当前毕业设计与找工作冲突的情况,比如,让学生从大三就开始找选题,在实习的过程中就确定毕业设计的思路,等等。
不过,类似这般从时间上动脑筋的想法并不具有太大的可行性。有学生指出,大三的学分虽不多,但大多是专业课,需要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进行深层次阅读,此外,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也比较多,很难挤出一大块时间来做毕业设计。
“根本不是时间的问题!”有人在彭的博文下留言,“只要愿意做,想做好,毕业设计一定能做好。”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走形式,其原因不仅仅在那些学生身上,还与高校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有很大关联。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新建告诉记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尤其是资格相对较老的教授,就很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而是多交给研究生助教来做。没了及时和有效的监管,抄袭便“处处开花”,而年级愈高,抄袭现象就愈严重。
“对那些平时习惯抄袭、找人代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在毕业设计(论文)上弄虚作假是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刘新建说。
学校绝不会让毕业设计拖就业率的后腿
到底是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准愈来愈差致使评委的评审标准逐步下降,还是因为评委的评判标准越来越松,让毕业设计的质量走上下坡路?这个有点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让不少教师感到困惑。
就毕业设计的考评工作来看,因为本科生人数众多,学校层面很难做到一一评审,不少学校便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抽查。然而,由于专业领域不同造成的知识隔阂,使得专家们的考核也多着眼于形式,例如审查毕业设计报告字数的多少、工作量够否、图表规范与否等等。
具体到内容方面,还要依靠指导老师的“把关”。但是,扩招10多年来,教师少、学生多已是大多数高校都要面对的现实。刘新建说,他所接触到的教师中,一个教师最多的时候要指导二三十个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老师们分身乏术,没办法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非常细致的指导,其设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这般“无能为力”的局面让身处中间的教师显得有些尴尬。山西大学一位姓万的教授看到彭真明的这篇博文后说,不止一个同行告诉他,“真要给某个学生毕业设计不及格,影响到了他的毕业和就业,家长会找来,学院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也会找来,甚至学校的领导也会来打招呼。”
“学校真的会催着评委赶紧给学生‘过’的。”万教授告诉记者,学校和院系都不愿对毕业设计“设太高的门槛儿”,如果学生迈不过答辩这道坎儿,就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出去就业自然受阻,这对于学校的就业率是个很大的影响,而学校绝不会让毕业设计拖了“就业率”的后腿。
近几年,高校统计就业率的做法虽然为社会舆论所诟病,但一直未曾停下脚步,其最终的数据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财政拨款和专业审批,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招生状况。“相比学校的‘生存大计’,学生的毕业设计自然成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中的‘牺牲品’。”万教授说。本报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冯祎明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