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教育

免费师范生就业:夹在政策与市场间纠结未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求职季节,尽管刘芳心急如焚,但她的求职进度基本为零,陪着同学去了两次招聘会后,她就只能留在学校温习了。

  东北师范大学的这名大四免费师范生家在西藏拉萨。原则上,半年之后她必须回到西藏某个基础教育岗位上执教。“但是,西藏的中小学来长春招聘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西藏关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还没出来,我的工作没法找。”刘芳说,尽管有些省份允许本地生源跨省择业,但西藏的政策出来之前,她不敢“赌”。

  首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四年前,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1万多名学生进入6所部属师范高校,学费、住宿费全免,并有生活补贴。他们入学时签订协议约定,毕业后需回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

  4年将至,本报采访这6所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发现,政策比市场更能左右这些“未来教育家”的选择,即便是一个政策的细节,也影响着很多学生的命运走向。如何让免费师范生在最合适的讲台上,发挥最大的能量,从而实现政策初衷,是决策者们需要考虑的。

  100%回本省就业

  从目前政策上看,首届免费师范生“原则上不能考研、不能出国、100%的学生要回本省(区、市)从事基础教育”,如果学生没能自己找好工作岗位,本省(区、市)会提供“有编有岗”的职位。

  这种就业形势比较特别。华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吴薇表示,该校往届本科师范毕业生和多数大学生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择业,实现“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其他5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情况类似。

  而免费师范生就业,原则上限定在按省级地域划分的、分割的市场内,他们很难在更大的、全国性平台上寻找机会。

  免费师范生的命运和本省(区、市)政策紧密相关,但政策却姗姗来迟。据了解,首届免费师范生来自全国31个省份,教育部曾规定,2010年12月10日前,各省份必须出台免费师范生就业相关政策。事实上,到了那一天,出台政策的省份还不到一半。

  直到记者发稿时止,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只收到20个省份出台的相关政策。该校有来自29个省的免费师范生,这意味着,还有9个省的生源在苦等未来的方向。

  而在已经出台的政策中,尽管没有一份写着“绝对禁止”跨省择业的字眼儿,但多数省份以“人才过剩”为理由拒绝接收外省生源,也有少部分省份以“需要高层次教师”为由拒绝放人。少数允许“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跨省就业的,其“特殊情况”该如何界定,每省又有不同。一些省份的文件中,干脆回避了免费师范生是否可以跨省就业的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老师解读说,文件里的说法模糊,意味着具体操作都取决于各地教育厅,“这都要靠学生个人向他们争取”。

  为绕过跨省难题,多数免费师范生只好锁定本省(区、市)基础教育岗位。但这并不容易。

  刘芳的河南籍同学陈书忠自去年11月以来一直关注本省岗位,但到长春招生的单位中,只有郑州外国语学校、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和河南宏立中学有专业对口的职位。由于后两所是民办学校,陈书忠犹豫“不知道国家政策是否鼓励我们去民办学校”,只在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洽谈会上投了一份简历。当然,他的6名同届同系老乡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最终只有1名同学得到试讲机会。

  和他们竞争的,还有学历更高、没有地域限制的同校研究生。“我认识的四五位研究生学长,都已经签了不错的工作。”陈书忠说,必须以本科生身份毕业的免费师范生们,自主择业备感压力。

  还有一些现实问题难以回避。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免费师范生告诉记者,该校一名内蒙古籍的女生与甘肃籍的男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毕业了想在一起,就一同去乌海的某学校应聘,虽然专业、能力与职位相称,但“甘肃那边不放人,乌海的学校也不敢招”,就此僵住。

  多个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必须100%就业”意味着一些学生“更适合搞科研”,却必须现在出去找工作;一些学生几年来并不努力,最终也一样会得到由各省(区、市)提供的岗位。

  各地政策差距大

  在采访中,师生们常把免费师范生政策称为“总理工程”。事实上,温总理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岗位执教,并多次看望免费师范生,与其交谈,但从未明确提出要让所有学生一定要回本省(区、市)的基层岗位就业。

  “只要能保证大学生们去基层岗位就可以,为什么非要限定本省基层岗位呢?”几位接受采访的老师这样说。

  各省(区、市)政策不同,与其“家底”有关。

  由于国内基础教育资源长期不均,对一些教育落后的省份,尤其是对那些没有部属师范院校、优质教师资源缺乏的西部省份来说,部属高校免费师范生非常难得,因此紧抓不放,“一个也不让走”。

  而对另一些省份来说,本省生源较多,又要“解决所有学生的编制和岗位”,压力较大。

  比如,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中,除上海和北京两地,其余四所学校在招生时都比较倾向于学校所在省份。今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籍应届免费师范生800多人,再加上其余5所学校的湖北籍免费师范生,共有1000多人。该校就业处一位老师表示,对湖北省来说,如果以后每年都有这么多人要安排回省工作,实在是有困难。

  陕西省情况类似。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陆主任告诉记者,今年该校陕西籍免费师范生有1014人,全国共有1307人。陕西省是免费师范生数量最多的省份。而从往年情况看来,该校每年出省工作或读研的学生只有两三百人,来到陕西省当教师的外地学生倒有700多人,人才资源本已很充足,现在还要安排本省免费师范生全部就业,压力不小。

  由于前无借鉴,不同省份政策的制定者们还会产生更“简单”的想法。

  安排每个学生就业都涉及岗位、编制和钱,因此,在安排免费师范生就业上,各地的教育、人事、财政部门都必须充分参与,落实到细处。某省份曾打算用行政力量“简化”这一切:可以“从省落实到市,市里再落实到县”,让所有学生“一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回生源所在地的市或县里工作。

  这种“简单粗暴”的“安排”,几乎意味着该省的学生失去选择余地。

  “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苗子,怎么能这样分派!”北方地区某部属师范类高校的老师说到这一条,又急又怒,“免费师范生们如果在统一的公开平台上竞争不过其他的学生就罢了,连机会也不给,搞一刀切,这太不负责任了。”

  发出反对声的不止他一人。在多所学校和该省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下,该省最终没有执行上述政策。

  但是,难题依然潜伏着。在不少省份,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基层岗位,教师编制很紧张。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学校的在职教师还都没有编制呢,再加上近年来编制紧缩,不少从教多年的老师,排着队、眼巴巴地等着腾出岗位。而免费师范生并没有随身携带新编制,一过去就会占用原来等岗教师的机会。如果以后每年都是如此,矛盾难以避免。”

  配置免费师范生这样的“优质资源”反而更费劲

  免费师范生政策出台后,6所高校都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培养计划。

  “如果他们不是免费师范生,以这样的实践经历,去各地的中小学都会很抢手的。”东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志说,几所部属高校精心培养的免费师范生,是国内师范生中的“优质资源”,应该配置到最需要、最合适的地方。

  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对这些“优质资源”有所优待,反之,因跨省就业困难、从业后要去支教两年等政策,让一些单位对其望而却步。

  这不难理解。毕竟,用人单位如果招一个人,未来还需要在其离开工作岗位两年支教时,想办法填补日常工作的空白;如果完成一系列招聘过程,却和此人所在省份政策不一致,还有可能前功尽弃。此类顾虑极大地削弱了“优质资源”的竞争力。有一些用人单位为避开麻烦,今年干脆一律只招研究生。

  因没有一个统一的竞争平台,为了确保免费师范生就业,某省地方教育局干脆和某校达成共识,只要该校的免费师范生。

  此外,免费师范生就业还显示出当年招生中的尴尬:一些学生学习很优秀,但因其专业设置,导致他们基本无法在中小学,尤其是西部中小学找到合适的职位。

  比如,陕西师大有学习食品工艺专业的免费师范生,西南大学有学日语的免费师范生,华东师大有心理学、教育管理等专业的免费师范生,等等。上述专业中,曾有学生四处碰壁后,找到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老师说:“辛苦学了四年,却根本没地方要我们,那学校当初为什么要招我们!”

  看着学生们的眼睛,这位老师只能勉强回答说,这是“上面下的指标”。在她看来,有些专业设置过于超前,并不适合基层实际需要,再加上学生们必须回省从教,想找个专业对口的职位极难。

  最终,想配置这些培养的“优质资源”反而更“费劲”。6所高校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陕西师大、华中师大和西南大学等学校都专门开设了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专题网页,汇总所有信息。华东师大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宣讲会、沙龙或讲座,按专业和地域,分横向和纵向集中辅导。

  东北师大则由党委书记、校长及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队,派出21个市场调研组,对所有免费师范生招生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600多家重点学校进行实地走访,获取一万多条市场信息提供给学生,四处邀请很少到东北的单位“今年一定要来看看”。

  市场有限制,投入如此巨大的配套成本在所难免。幸而,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疑惑和不安,改善了就业环境。但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提出,大学生找工作应是市场化的行为,按市场需要配置资源效率更高,人才跨省流动既然不能避免,“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安排,诟病不能避免”。

  如何真正下基层

  2010年9月,华东师大对进入大四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做了实名制就业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已出台的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整体满意,甚至觉得“超过他们的预期”。90%以上的免费师范生从教意志坚定。尽管可以“包分配”,但学生们强烈不希望“被动就业”,而希望通过能力和实力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哪怕是去基层,也要是自己选定的”。

  “被动的、计划式的分配是不合适的,双向选择,才更能选出人性化的东西。”该校一名教师如此阐释学生们的想法。

  因此,对目前的就业政策,6所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认为,应该放开让免费师范生在全国范围的基层岗位自主择业,只要免费师范生去中小学从教10年,并去农村支教2年,保住这个底线就可以了。

  也有老师持相反观点称,如果把免费师范生就业完全放由市场配置,“最终这些优质资源还会流向条件较好的岗位,进一步加剧原有的不平衡。”

  如何才能让免费师范生在基层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一方讲台,是决策者们一直在考虑的。

  在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中,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须回生源所在市(州)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要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二年。而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正式办法中,要求被放宽:免费师范生可以在本省内双选就业,到城镇中小学工作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地区任教服务两年——“先”字被抹去了。

  “让刚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先去农村支教两年,不利于优秀师资的培养。”陕西师大的一位老师解释说,免费师范生刚毕业,从教能力还比较弱,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有经验的老师带着,等各方面能力都完备了,再到农村支教才更好。

  如今,“先”字问题解决,跨省择业的政策还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走向,而这只是免费师范生政策中的一个细节。

  未来的一届届免费师范生们还将继续探路:不想以“免费师范生”身份读书的学生,如何退出?“包分配”是否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下基层是否能真正扎根久留?等等。

  教育学者熊丙奇提出,免费师范生无论有什么样的意愿和能力都要从教,不公平;而这对那些没有享受免费教育,却有从教理想、从教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公平。“根本上说,这是计划培养与市场选择的直接冲突。”

  在他看来,农村教育吸引师资,应将着力点集中在增加职业吸引力,以及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措施上。对于愿意去农村从教的大学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聘,获得农村从教机会的学生,免除求学期间所有的学费(以及贷款利息)。这保证了就业的公平,同时也有利于吸引真正愿意投身农村教育的人才。(王培莲白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