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求职当技工遭拒 企业:要大专以下学历
12月10日,沈阳飘起了小雪。关旭穿着棉服,早早来到沈阳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现场,他握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穿梭于招聘展台之间,终于中意了一家汽车配件生产公司的操作工岗位——月薪3000元,工作24小时,休息48小时,缴纳五险一金。没想到投简历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却退回了他的简历,理由是“我们要求大专以下学历,不招本科生”。
关旭是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大学生,本以为本科毕业会被企业优先考虑,结果却恰恰相反。事实上,关旭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求职“囧事”。
为何本科生愿意当技工,企业却不愿招用呢?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本科生自愿当技工
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技能劳动者严重缺乏,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与此同时,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达749万人。
根据某职场论坛发起的关于“大学生无奈之下是否愿意做高薪工人”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9.23%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21.23%的大学生认为可以考虑,仅有19%的大学生因转行难、受歧视等原因选择不愿意。
在沈阳一家招聘会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位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均表示,只要收入待遇不错,岗位平台好,愿意去工厂做技工。
“很多制造、生产企业给出的月薪是3000元~5000元,缴纳五险一金,还有年假、体检等福利,即使当工人也好过月薪2000元的文职。”朱波文是沈阳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对工作的看法很实际,“工资多才是‘硬道理’”。“我就读的是沈阳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工作难找,当工人学会了技术,以后跳槽就有‘本钱’了。”朱波文说。
34岁的柯国松是广东人,2004年从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广东、江苏等地工作,还做过电脑产品工程师。最近,每天下午4点他都会到辽宁省总工会开设的电工班学技术。他告诉记者,只要工资待遇不错,他非常愿意到工厂当技工。他说:“大学里学的都是基础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些技术到一线当工人才能学会。”
大学毕业后“回炉”到技校学技术,对于王小虎曾是个艰难的抉择。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河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王小虎,毕业半年多都没能找到岗位,他在大连的亲戚听说航运企业缺船员就建议他报考。于是,专业不对口的他到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了3年专业技术,现在王小虎在一家远洋公司做船长,每年往返于中国和美国,年薪40万元。“起初是迫于无奈,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王小虎对记者说。
朱波文告诉记者,考虑当技工的多是二本、三本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考公务员、当白领没有研究生和一本院校的学生有优势。他说:“好学校的研究生都难找工作。做工人赚钱来得实在,大学毕业后自食其力总比一毕业就失业强。”
企业拒绝本科生有苦衷
虽然有本科生愿意入厂做技工,但是一些企业却因为本科生难以留住、上岗后不会实操等原因不愿招收本科生,引发本科生求职当技工遭拒绝的尴尬。
关旭告诉记者,很多毕业的学姐、学长都提醒过他,找工作时把大学毕业证书藏起来,“别提上大学的事,这样求职成功率会更高些”。这让他很郁闷,难道4年大学白上了?
沈阳新锐机械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门经理赵媛媛告诉记者:“大学生理解能力强,学技术上手快,但心思灵活,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想着跳槽、升做管理岗。前3年招进来的大学生都拿公司当跳板走了,还得重新培养新人,很麻烦。”在她看来,技校出来的学生很多上学时就在工厂实习,不但专业技能积累多,而且用工稳定性好,能安心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是不想要大学生,而是对大学生没信心。”赵媛媛说。
“装配应急灯就是简单劳动,大学生和技校生带来的产出是一样的,企业为什么要多支付大学生工资呢?”余戎在沈阳经营一家生产应急灯的小型机械加工厂。厂子从小作坊起步,几个创始人都只有初中文化。去年,他招聘了一名本科生张强,小伙子干得不错。今年5月,张强找到于戎要求涨工资,理由是“我是本科生,和技校生挣得一样多,不公平”。余戎没同意,张强就辞了职。
“企业缺的是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在生产一线‘磨’出来的,没有个把年头,很难出师。”在工厂工作了24年的老车工刘国伟带了10多届徒弟,有本科生、也有技校生。“很多本科生动手能力差,又不愿意在一线长干,企业当然不愿意要了。”他这样分析企业“拒绝”招聘本科生做技工的原因。
辽宁百联人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郝红宾坦言,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无法给大学生足够的上升空间。制造企业以生产为主,不会设立太多的管理、辅助岗位。郑培成曾在一家有色金属加工设备厂工作,这家企业有个怪现象——宁可花月薪1万元去挖大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也不愿意花3年时间培养一个月薪4000元的大学生做技工。郑培成表示,企业主的想法是,“雇个老师傅,来了就能创造效益,3年培养个大学生,万一他跳槽了怎么办”。
业内人士指出,要让更多大学生愿意加入“技术蓝领”队伍,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从相关政策、待遇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与倾斜,为大学生学技术提供更广阔的成长与发展空间。此外,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只要技术过硬,蓝领也能干出成绩,受人尊重,实现自身价值。(记者 刘旭)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