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一流大学要能对国家起到引领作用(图
就在不久前,一篇题为《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最缺什么?》的文章在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关注。文章对一流大学的和一流大学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都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说:“一流大学要求其校长应该是洞察社会问题症结、深谙其纲要的家,对社会前途富有想象力与充满前瞻的思想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教务长,90年代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1999年,他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上退下来。
这10年,王义遒教授都看了什么,想了什么?作为一个老教育家,他如何评价当今的高等教育?12月13日,王义遒教授在家中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这30年,应该说北大没有完全我们的国家,还能起到一点引领作用,其中就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王选,一个是林毅夫
中国青年报:您是怎么想到要写《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最缺什么?》这篇文章的呢?
王义遒:就是为了推荐这本书,《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维斯特13个年度报告的汇集。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校长能够做到那样的还不多。
这本书上的一些观点,其实我们以前也提出过。北大正式提出建“一流大学”是在建校100周年前后。实际上,早在1986年我还任教务长时,就提出建“一流大学”了,当时北大校长是丁石孙。我们提出这个就是想给全校教职工设置一个向上的目标,激励一下。但是我们为此挨了批,因为我们没有提要建“社会主义一流大学”,没有表明阶级性。后来到1994年,我们又正式提出来,这回不仅没问题,国家还投资支持了,“211工程”也启动了。
王义遒:我看还差得远。说实话,我对现在一些关于一流大学的文章很看不起,太急功近利了,很庸俗。总是提要有多少诺贝尔得主,没什么意义。
我有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离世界一流水平太遥远,这个国家就不会出世界一流大学。如果这个国家的大学是一流的,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也是一流的。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真正的一流大学要能对国家起到引领作用,一流大学的水平和高度应该代表这个国家的水平和高度。
引领不是领导的意思,而是指大学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时代。北大如今在中国还有点地位,并不是因为北大现在的科研多么了不起,而是北大曾经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运动”也好,“新文化运动”也好,都是代表了时代的方向。
具体点儿,看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只要看你们学校有多少外国留学生就行了,这些留学生不是为了学你的语言历史或为了做生意,而是来老老实实地学你的科学技术的。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表明你在人家眼里有地位了。
王义遒:这30年,应该说北大没有完全我们的国家,还能起到一点引领作用,其中就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王选,一个是林毅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王选是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和自力更生的一个代表,让我国的激光照排从无到有,这是一个贡献。但最大的意义还不是这个。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鲁迅等中国文化先进人士认为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解放后我国的文字,也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开始的。先是汉字简化,然后是要拉丁化,就像现在越南的文字一样。现在汉字完全翻身了。因为王选等人的努力,计算机中文操作比英文还方便,优势越来越明显。要是汉字真的拉丁化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会存在很大问题。你看现在的韩国,他们古时候用的是汉字,现在相当于拼音字母了。他们的年轻人很难继承古时的文化了。将界肯定是各种文化融合的。如果中国的汉字也拉丁化了,我想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少得多。
在经济上,林毅夫等人的贡献很大。他们一直在研究“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他们提出的,就是要走中国自己的道,不照搬美国模式。中国农民这么多,如果走那种城市化道,负担太重了。当然,我们农村最终会城市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是个新子。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从现在全球经济危机就能看出来。我看到北大的一批经济学家正在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这种探索会对将来的中国有很大意义。
一个大学,能够真正站在国家发展的前沿想问题,并能够把国家引向一流,那才是一流大学。从这个角度看,北大还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虽然没有过去“新文化运动”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