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人类的终极能源!这个你应该了解
自从内燃机的发明和普及以来,它已经牢牢占据了动力系统的最高生态位,从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到矿山的重型卡车;从海洋上各种船舶,到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靠内燃机驱动。
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与日俱增,引起了全球性气候的变化,雪山的雪线像中年人的发际线一样逐渐升高,南极厚厚的冰盖出现裂缝,海平面在以人们能够察觉的速度上升,这一切都在暗示是时候放弃对内燃机、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了。
主要基于节能减排的需要,近几年,电动汽开始大力发展,但电池技术仍然是发展瓶颈,充电时间长,里程焦虑问题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心病,这两个难题能最终解决吗?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电动车的发展历史吧。
起步早的电动车,被电池“卡脖子”了
其实,电动车的历史比我们最常见的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要早,但为什么后来电动车几乎被内燃机取代了呢?
1859年发明了可充电的铅酸电池后,蓄电池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1881年世界上第一辆可充电电动车诞生,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自此,电动车在欧美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电动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但随着石油的开发和内燃机技术提高,市场逐步给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所取代,主要是因为内燃机车加油时间短,续航里程长。内燃机的长处恰恰是电动车的短处。
如何大幅提高电动车电池的能量密度?
目前,得益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车开始复苏,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得到了大幅提高,但电池的能量密度遭遇到了瓶颈期。理论上,常规电池的能量密度仅能做到汽油能量密度的十分之一。一味增加能量密度,还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电池技术呢?
还真有!这就是燃料电池(Fuel cell)。所谓的燃料电池,从本质上看,就是让燃料不经过燃烧,直接转变成电能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这里稍微展开一下讲,内燃机车首先要让燃料进行燃烧,转换为热能,热能再转换为驱动汽车的有用能量。在热能到机械能的转换过程中,由于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理论上只有一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真正能够转化出来的机械能也就20-30%,这是无法完全通过技术问题解决的事情。
而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不受热力学定律的约束。
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极大!以氢燃料电池为例,氢是目前地球上已知能量密度最高的元素,它的能量密度高达142千焦/克。这是什么概念呢?汽油的能量密度是44.3千焦/克,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但仅为氢能的三分之一。
燃料电池的氢反应堆的能量转化效率在50%-60%以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理论上氢能转电能的转化效率可以做到接近100%,电动机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能量转化效率在90%以上。
正因为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让氢燃料电池车的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新能化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氢燃料电池车的续航里程可以很轻松的超过1000公里的原因,并且不会让整车变得无比沉重,整车的电能使用效率要远高于纯电动车。
其实,如果我们放眼整个宇宙,氢元素和氦元素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其他元素占比不到1%,其中氢元素就占了大约75%!
燃料电池汽车既然这么香,为什么还没遍地开花呢?
尽管有这些优点,街道上仍然很难见到燃料电池车辆的身影:在过去十年中,现代、本田、丰田和戴姆勒等制造商的燃料电池车辆销量甚至没有达到15,000辆。原因何在?
除了许多汽车公司仅关注电池技术,且加氢站网络仍然欠佳的原因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车辆高昂的价格。
每年全球仅开采加工170吨铂金,未来,这种贵金属将仍然十分稀缺且价格昂贵。“如今在此类车辆中作为催化剂所需的40克铂的价值便已高达1,000欧元。”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化学、材料和地球科学部门的催化剂专家Ulrike Kramm解释说。
向大自然学习:从血红细胞到燃料电池
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燃料电池乘用车问世以来,所需的铂数量虽然已经下降到之前水平的十分之一,但要达到“每辆车10克”的目标值(由此显著降低车辆成本)仍然遥遥无期。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替代品。
Ulrike Kramm团队深受自然界的启发,尤其是我们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这种蛋白质复合物的核心是一个血红素基团,中间有一个铁原子,被四个氮碳环包围。它负责在血液中输送氧气,因为氧气可以附着在铁元素上并再次释放。基于此,他们发明了Fe-N-C催化剂。
要想让这种催化剂拥有尽可能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重点在于铁原子必须被正确数量的氮原子包围。Ulrike Kramm使用所谓的“原位和操作莫斯堡尔光谱法”对此进行检查。她的团队是全球精确光谱分析领域的佼佼者。
此外,她和她的博士生们还开发出一种制备和清洁工艺,该工艺利用简单、价格低廉的原材料(铁、氮和碳),仅需几个步骤即可。
催化剂专家UlrikeKramm赢得默克“好奇心研究奖”#alwayscurious
这些成功令Ulrike Kramm赢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包括2019年“出行与能源”领域的好奇心研究奖(Curious-Mind-Forscherpreis)
- 标签:手工画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