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中,温州民营企业的义和爱
中新浙江网6月2日电 (记者沈锡权)汶川大地震后,温州民营企业主动为国分忧,与灾区人民共承担,纷纷慷慨解囊。
行动,快速行动
温州商人捕捉商机的速度令世人称道。但谁也没有想到,汶川地震后,温州民营企业的支援速度也如此之快,他们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南京的温州民营企业家邵建波获悉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将价值5万多元的大米、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启运到四川灾区。江苏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李玉宁说,他5月12日下午3时多接到邵建波的捐赠电话,邵建波是通过江苏省红十字会向四川灾区捐赠的第一人。
5月13日一早,温州民营企业正泰集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向灾区捐赠价值1000万元的电气设备,之后又追加捐赠现金1000万元。几乎与此同时,报喜鸟集团也形成了3项决定:一是对内部川籍员工进行捐助。二是高标准捐建5所希望小学。三是捐物300万元。5月13日,浙江新湖集团捐赠现金1000万;森马集团捐款捐物1000万元……
位于成都市新津县的成都华峰聚氨酯有限公司,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损失,厂房出现裂缝,公司已经全面停产。但这个企业的温州籍老板尤小平还是决定捐款520万元,5月14日善款就汇往灾区,用于学校重建。
从5月13日开始,温州民企均瑶集团旗下的吉祥、奥凯航空担当起“空中义工”,每天为灾区义务空运救灾物资。为了这条“生命线”的快速畅通运行,均瑶集团每天往返成都的航班,特意减掉了原有的客运量和货运量,预留出足够的运输救灾物资空间。
27日,在四川北川、青川等地震重灾区,一批身穿印有“中国心”标志T恤衫的队员,正将刚采购的一箱箱食品、药品、学习用品装车,准备进行救灾慰问。比较特殊的是,这支自发组织的救灾慰问队队员个个都是温州民营企业董事长。每到一地,他们除了情不自禁地给受灾的孩子大人分发捐款外,还找当地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主动留下名片,希望能为受灾群众就业、孤儿助养和捐建希望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温州许多民营企业都调整了生产计划。他们主动和四川地震灾区联系,灾区需要什么,他们就主动生产什么。
与灾区“第二故乡”的亲人生死与共
据四川温州商会统计,目前在四川经商办厂的温州人有10多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初步统计,有上百家温州企业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数十名温州人遇难或者失踪。
大灾面前,在灾区当地的温州人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与“第二故乡”人民休戚与共、生死不离,涌现出大量的感人事迹。
在江油市,办饮料企业的温商董事长高育赞腾空自己的厂房,从14日开始,陆续安置了380多名从重灾区北川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为了解决广大受灾群众的饮水问题,企业加班加点,给当地政府和救援部队送去了2000箱矿泉水,还每天给安置在厂区的受灾群众提供饮用水和部分食品。而他自己的工厂在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地震发生后,广元温州商会会长黄道力立即召集商会的30多位骨干成立了广元温州商会抗震救灾工作组,把在温州及时组织到的大量帐篷、药品、服装、食品等急需物资及救灾款,运送到灾区一线。每天深夜,黄道力还亲自为运送物资的浙江司机做义务向导。
为推动第二故乡人民救灾重建,四川省温州商会已募集到价值1.6亿元的救灾款物。商会还召开座谈会,要求在四川经商办厂的温州人带头克服困难,把商业、市场、企业恢复起来,稳定人们的生活,重新活跃当地经济。
“为灾区人民提供一条生活出路,也是报国”
“每天都工作,能养活自己,也可以忘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到温州务工、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四川绵竹人杨代虹说。对于灾区群众,安居乐业也许是抚平灾害带来创伤的最好方法。温州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
温州民营企业在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的同时,也努力为灾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这项活动在温州当地自5月19日发起,10天时间已有30多家企业腾出8000余个岗位,等待受灾群众来温州就业。
这些企业,涉及鞋业、服装、电器、打火机、家具、轮胎等生产行业和餐饮、卖场等服务行业。其中不乏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
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说:“同胞有难,我们既要出钱,又可出力。为灾区人民提供一条生活出路,也是报国。”
温州龙湾区企业家联合会还决定在今后的10年时间里,每年都为灾区人民安排1000个就业岗位,为20岁到40岁的灾区劳动力就业提供机会。
据悉,温州市职介中心日前已向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发送了“温企向灾区人民提供就业岗位的通知”。四川省劳动保障厅表示一定把这个重要信息反馈给灾区人民,并决定在灾后重建时,组织受灾群众来温州求职。
有14家温州民企承诺,将主动赴川或与灾区的村庄结对,积极促成适龄的灾区人民到温州来工作。许多民企还预留岗位,随时欢迎灾区人民来应聘加入。
为使灾区人民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温州市委、市政府拟拨出专款对他们进行培训。
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看到温州民营企业为国分忧、与民同担、慷慨解囊的行为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他说,温州各级政府要继续处理好“有为”和“无为”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强调“有为”。要通过文化培育、制度建设、舆论引导,把温州民营企业身上美好的东西充分激发出来。使新时期的温州模式蕴含更多的社会责任、境界追求、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这是温州能够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计和长远之路。(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