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浙江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五
中新浙江网3月18日电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面世
快报特邀专家解读独家数据
浙江凭什么蝉联第五
哪些做得好哪些还需改进呢
经济发展速度如何,环境治理是不是做得很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不强?做得好的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些答案都能在一本书上找到。
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蓝皮书,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最新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2006年,上海、北京、广东继续蝉联前三,浙江位居第五。
这一排名将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各地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分布和变化情况,也为外国政府和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省域经济竞争力
是怎么算出来的
评价省域经济竞争力,并不能单纯从各项经济指标数据来判断。
《蓝皮书》共采集和录入的基础数据达到12.5万多个,计算、整理和分析数据100多万个。
它包括9大指标体系,分别为: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知识经济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发展水平竞争力和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等指标。
而9大指标体系下,还有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以知识经济竞争力为例,包括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教育竞争力等三级指标,而教育竞争力又包括中小学学校数、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等四级指标。
评价指标变了浙江的排名为什么没变
这是我国在2005年后第二次对各省(市、区)经济竞争力进行排名。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蓝皮书》的副主编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黄茂兴博士说,在原有的评价体系上,新添了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这一新指标。
与上一次比较,浙江的排名没有变化,依旧排在第5位。到底哪些是浙江的强势指标,哪些又是弱势指标呢?
昨天,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向快报独家透露了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的数据,我们特邀了两位专家为读者解读,一位是黄茂兴博士,一位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华。
三大强势指标
1.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
解读:这项新增的指标能拿到第一,得益于近几年浙江的统筹协调发展方针。比如,浙江每年都在做的和谐社会建设评估发展中,统筹发展指标、社会指标,公平秩序指标等都比较靠前,从原来靠资金、资源的粗放型发展开始向重视环境、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的节约式发展转变,可以说,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2.政府作用竞争力
解读:在浙江,很多政策调控除了政府科学有为地调控,还有来自民间力量的推动,这也是浙江发展快速的一个原因,典型代表就是义乌模式的形成。
浙江的各级政府是科学有为、服务到位,一个有使命感、服务型的政府。通过经济、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以及职能转变,基本形成了一个和谐发展的政策体系,社会管理上更加突出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3.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解读:这项指标关系到一个省域经济发展的后劲。
2006年浙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60.5%为全国第一,“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排名第一,万元GDP所占能耗也比较低。这些,都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项劣势指标
知识经济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九
解读:导致该指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竞争力排名明显下降,由18位下降到24位。其中,中小学学校数、万人中小学学校数、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等排名全国都比较靠后。
这个“短腿”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历史原因,浙江一直缺少大的科研院所和大型高校,比如进入“211工程”的只有一所高校。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浙江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许多行政村开始撤并成镇,一些村里的小学被合并到城镇,导致学校数目减少。
针对这种现象,浙江要做的是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注重提高全省中小学学校数量和任教教师人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项目建设,力争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和产品。
另外,还有些指标有大幅度上升,如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例上升了10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上升了8位等。这些都需要保持,这样才能平衡和提升知识经济竞争力。
名词解释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这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