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科技

浙东沿海水下探宝再启动 探访舟山海底古文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浙江网10月30日电 虽然海水有点浑,海上的风浪也不小,但壮实的罗鹏看了看船上的人,一个猛子扎进海里。

  昨天,随着罗鹏在舟山灰鳖洋海域的这一跳,浙东沿海的水下“探宝”行动再度启动,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水下考古队员将在舟山群岛海域展开工作。

  省文化局文物处吴处长介绍说,此次水下考古活动是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陆地面积小,但有漫长的海岸线,古今航道密布,海上贸易来往也一直频繁,有许多未知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寻。”

  灰鳖洋海域是“重中之重”

  从去年开始,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就对宁波海域的象山港进行了第一次的水下探宝,当时发现了近百件出水文物(本报曾作详细报道)。

  时隔一年,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再次召集各路精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将在舟山海域寻找千百年前的古代文明。

  来自舟山本地的文保专家称,此次活动填补了舟山群岛水下考古的空白,开创了舟山群岛文物考古事业新的纪元。

  来自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林国聪介绍,这次他们在舟山海域的考古工作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灰鳖洋海域、中街山列岛海域以及嵊泗列岛海域,“关键在灰鳖洋海域,因为目前舟山海域内相对明确的水下文化遗存点有23处,灰鳖洋海域占据了大半,这主要因为灰鳖洋海域位于古航道附近,沉船发生的几率比较大。”

  从北京拉来3件“大家伙”

  “别看我们下水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但之前已经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寻找各种线索。”昨日,林国聪介绍说,他全面参与了此次水下考古前期准备工作。

  去年和今年,林国聪等人分别用一个多月时间走访了附近渔民,掌握了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障碍点,“这主要是指渔民出海捕鱼时,遇到的船体木构件或碗、碟等各类瓷器瓷片,它们的所在地可能就是古沉船遗址、水下文物散布点或其他的水下文化遗存。”

  除了走访渔民,林国聪们还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比如民间传说、地方志。但仅靠这些线索还远远不够,“毕竟海是流动的,线索有可能随着岁月而改变方位。”为此,水下考古中心还特意拉来了几样大家伙: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高精度定位仪器。“这些仪器在国际上都算是先进的,它们将帮助我们尽可能准确地发现宝物的位置。”

  要成功还需天公作美

  虽然准备充分,但昨天,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张威主任还是出言谨慎:“灰鳖洋海域极有可能会有大的沉船,但同其他海域相比,灰鳖洋海域也有着先天不足,这里的近岸海域水流湍急,潮汐变化大,水质浑浊。这一带多为泥质海底,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水下文化遗存可能已被泥沙覆盖,或者经海流冲击,水下沉船船体已散架漂移,这些客观因素都对水下考古极为不利。”

  “若光线条件不好,即使用仪器也不一定能探明沉船。”张威表示,这就需要运气了,特别是今年启动时间稍微晚了点,东海海域的气温比较低,也会对水下作业造成不便。

  但张威也表示,由于前期调查充分,考古队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线索,“如果这个月来不及,我们也打算在明年春暖花开的时节继续来舟山考古。”(今日早报记者郑巍/文舟山晚报记者周建伟/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