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海归农民"将"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中新浙江网8月27日电 几年前出国“打洋工”,回国后有的创业当老板,有的成了“白领”。在海盐,近几年走出国门“淘金”的农民超过2300名,这些“海归农民”回来后,有的走上了创业之路,有的则成了企业争着要的“白领”。
在上海林垦机电有限公司海盐分公司内,30多名工人正在安装千斤顶。这家公司的创立始于公司总经理林连明妻子黄亚英在塞班岛的一个偶然发现。“塞班岛上,有车的人往往在车里放个千斤顶,我想,现在国内有车的人越来越多,千斤顶的销路一定会很好的。”黄亚英说。
黄亚英曾于1999年出国,在塞班岛的服装厂打工4年后,于2003年10月份回国。“现在千斤顶销路也不错。”林连明说,去年上缴了15万元税金,企业产值达到了460万元,预计今年就可以突破500万元,成为规模以上企业了。
见过世面开过眼界,在海盐,像黄亚英这种“海归农民”创业的情况并不少见:马娟芳在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厂,现在工人有60多人;在大桥新区新海村,记者见到了姜利红,去年7月她从日本回国后,用带回来的资金创办了海港精工模具厂;去年从日本回来的王明芳则在县城武原镇开了一家品牌服装专卖店;更有为数不少的人则在县城开办小超市,从事商贸流通业……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处副主任苗建忠说,尽管这些“海归农民”原先文化程度普遍不太高,但出国前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了培训,再加上长期的海外经历,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再加上经过前几年的艰苦拼搏,一般都能挣回二三十万元的劳动报酬。回来以后,绝大多数人以这笔钱为基础,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或办实业,或搞批发、经营。
还有一部分人利用“打洋工”学到的技术和外语,成为白领。在采访中,记者正好遇到两年前曾采访过的冯爱勤,当时刚刚回国的冯爱勤进了一家中日合资服饰企业,凭着在日本学到的技术和一口流利的日语,只有初中学历的她成了这家企业的“技术担当”。没多久,由于业务出色,冯爱勤被上海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相中,邀她担任产品检验员,同时担任日语翻译,现在冯爱勤年薪已经达到10万元。
近日,海盐已出台了促进农民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农民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政府将在信息咨询、品牌建设、科技服务、工商营业执照办理等方面开“绿灯”。同时,该县还组建灵活的农民自主创业贷款担保体系。在该县百步镇,多家企业建立了百商互助担保基金,为农民创业提供融资担保,让更多农民投身创业行列。(作者:黄宏汤燕)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