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亮相?政策放宽?传媒业两大悬念待解
中新浙江网1月11日电 2006年,传媒行业动作不断:华闻资产注入燃气股份,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换股华联超市,网盛科技登陆A股,赛迪传媒新资产注入。这接二连三的举动表明,被称为“最后一个金矿”的传媒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联程度越来越紧密。2007年,传媒行业能否继续获得政策支持,会否有新股亮相,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传媒与资本实现双赢
早在2004年北青传媒将采编与经营分开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内地第一出版股之时,曾有评论家指出,传媒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脚步声临近了。两年之后,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借助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的传媒行业和开发传媒金矿的各类资本,找到了双方共同的利益平衡点。
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杂志《传媒》曾撰文指出,“十六大”之后,国家确定了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传媒业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核心是传媒业如何以市场主体的地位开辟安全的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壮大主业、拓展非主营业务,推进自身的发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传媒业连续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至今仍在延续,一些资本市场的老手和传媒业人士敏锐地发现了传媒业这个“金矿”。尽管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逐利资本开始以各种迂回的、边缘突破的方式进入传媒领域。一些公司以子公司合作控股的方式涉足广告、影视制作、有线网络经营、出版发行等,成为触媒企业。
根据2002年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增列为上市公司的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包括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4个大类,基本涵盖了文化与传播几个主要分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明确地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传播领域做出明确的界定,为传媒和资本的亲密接触扫清了外围障碍。
悬念一:能否再添新丁?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传播文化板块始终不如其它行业板块那样“人丁兴旺”。在对2007年的展望中,人们最关注的就是,现有的传播文化板块中能否再增加几家上市公司?
有研究员认为,现在A股市场中,纯粹的传媒股非常少,除十余只传播文化股票外,许多只是在炒作一些概念,这种投机性的涉足传媒业无益于提升传媒业自身的盈利空间,“传媒金矿”的含金“纯度”不高,投资者兴趣不大。
网盛科技于去年底登陆A股市场,彻底打破了6年前人们的“谈网色变”。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网盛科技所开辟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很可能被广泛复制,从而带动一批新型网络公司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目前,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按照“鼠标+水泥”的模式,依托传统行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搭建传统行业产品流通的平台,使交易更加快捷方便。此外,网络游戏、教育/学习网站、交友网站、家居网站等都是互联网行业内的热点。
在出版行业,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和辽宁发行集团准备海外上市,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挂牌交易。四川新华和辽宁发行集团的模式会不会被其他公司复制,造就国内“出版第一股”?人们拭目以待。
悬念二:能否再获新政策支持?
与其它行业相比,政府对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监管比较严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品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大,政策愈加向着宽松的方向放开。
去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随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分别针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文化和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提出具体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国家对包括出版、动漫、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对涉及内容生产的部分加强管理,另一方面鼓励民间非公资本在允许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他认为,随着传媒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应该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如此前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赛迪传媒关联企业赛迪经纬公司和中电报公司成为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中国电子报等四报两刊的共同主办单位,使得国有资本控股的赛迪传媒间接拥有了上述媒体的出版权,实质上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传媒上市公司。
传媒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资本市场对传媒行业的高市盈率估值定价,推动证券市场外传媒资产和传媒企业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中,通过持续注资推动上市公司业绩成长。
国泰君安证券谭晓雨
从传媒行业的数字化产业升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整理出07年的传媒业投资主线,即紧抓传媒行业全面数字化机遇,从产业链角度来选择子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来投资。
资源注入大潮四起
我们观察到,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功能,通过增量媒体资源注入来推动上市公司成长是目前传媒重点公司的主流模式。广电网络、东方明珠、电广传媒都已公告了拟定向增发的方案。广电网络公告增发新股募集资金不超过8.8亿元,用于向关联企业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陕西全省11个地市有线电视网络相关资产。通过增发公司一跃成为陕西省居垄断经营地位的有线网络运营企业。
东方明珠拟定向增发投向的项目包括有收购上海东方有线网络公司10%股权、与上海申通地铁成立广告合资公司持股25%等。2005年上海东方有线实现净利润1.14亿元,2006年预计同比增长30%;拟合资成立的广告公司将垄断上海轨道交通下车厢、站台、站厅的电视媒体广告业务,发展前景极佳。
电广传媒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将投入拟成立的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有线网络集团来实施全省的数字化平移项目。电广传媒通过控股湖南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实现了全省有线网络传输平台的统一,迅速提升了用户规模。该项目虽然投入巨大、回收期较长,但盈利模式稳定,长远发展前景谨慎乐观。
传媒行业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资本市场对传媒行业的高市盈率估值定价,也在推动证券市场外传媒资产和传媒企业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中,通过持续注资推动上市公司业绩成长。2006年传媒行业新增的上市公司包括有新华传媒、华闻传媒、北京巴士等,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综合上述,投资者在把握资源注入型公司投资机会的时候,需要结合传媒行业全面数字化的趋势特征,具体评估控股股东注入资源的盈利能力及未来发展空间。一般而言,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独占性内容、具有相对垄断性的业务、主流传播渠道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重点关注六家公司
歌华有线:稳定预期高增长低估值龙头品种。公司在启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关键时刻获得2.5亿元的所得税免征优惠、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拨付的补助专项资金4000万元将极大地起到覆盖部分整体平移成本的作用。根据政策,公司未来还将获得针对数字电视用户收入的营业税减免。而随着数字电视平移的深入进行,不排除公司还获得其他补贴的可能。
总体上,歌华有线作为有线网络行业中的佼佼者,其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未来3年来看,即将展开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奥运会开播数字电视将实实在在地提升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这些变化符合消费升级的基本发展趋势。我们预测2006—2008年公司每股收益为0.53元、0.63元和0.71元,维持增持评级。以2008年动态市盈率35倍计算,6个月目标价为25元。
东方明珠:优质资源注入加速业绩增长。公司原有传媒广告、旅游酒店等传统业务增长稳健,公司在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新媒体领域积极布局,取得较好增长。拟定向增发项目包括收购盈利增长强劲的上海东方有线股权、参股拥有垄断上海轨道交通下车厢、站台、站厅电视媒体广告业务的广告公司等。在实际控制人上海文广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将通过优良资产的注入来提升成长速度。维持增持评级,12个月目标价15元。
新华传媒:重组有待进一步深化。新华传媒由与华联超市资产整体置换而来,公司拥有遍布上海各区县的180多家营业网点,涵盖了包括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零售,音像制品连锁零售出租、音像制品批发、文教用品的批发、零售、物业管理和物流在内的多种业态的大型文化传媒流通产业公司。2006年、2007年EPS为0.075元、0.259元。考虑到公司业务重组仍在进行过程中,其未来增长尚有空间。维持谨慎增持评级。
华闻传媒:资产重组进行时。华闻传媒通过收购华商报公司30%权益和时报传媒公司84%权益并出售公路资产和金融资产,初步完成主业向传媒业的转型。其后公司引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与原控股股东上海新华闻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并列第一大股东,从而锁定了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北京首都机场广告有限公司广告媒体资源及华商报公司剩余30%股权等事项,为上市公司通过不断重组来提升业绩奠定基础。暂不考虑首都机场广告的前提下,预测公司2006—2008年实现净利润约为0.9亿元、2.2亿元和2.6亿元,每股收益0.07元、0.16元和0.19元。随着重组进程的深入,公司业绩还有提升空间。维持谨慎增持评级。
北京巴士:业务重心转移,盈利将飙升。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形成以巴士广告为核心的汽车服务业业务架构。未来公司还将把八方达郊区长途客运公司资产置换出去,从而彻底退出一般性客运业务,转而发展旅游客运服务。公司整合北京巴士媒体广告资源,并将引进国际实力专业广告代理公司来运营,以充分分享北京奥运期间的广告市场景气。
假定公司公交车数量未来3年将增加到23000辆,保底收入定为1.8亿元和2亿元两种假设,出租率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至70%,随着媒体广告价格的逐步提高,每车创造广告收入也翻倍增长,分成比定在30%-10%间进行模拟测算,广告业务在2007—2008年对公司的每股收益贡献区间在0.30-0.40元之间。此后如果媒体价格和出租率继续攀升,则该业务对公司的收益贡献还将显著增强。依靠广告业务,公司将转变成为一个业绩稳定增长型企业,其长期投资价值彰显出来。维持增持建议。
进入相关专题:网盛科技成功上市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